当前位置:

汝城文塔:有灵之物藏古今

擎天柱琢千寻玉,捧日轮生八面风。

夏日,回到汝城的我,约上几个发小与老友,来到老城区中的文塔。我们一块对文塔行礼后,才入塔门。一步步拾级而上时,让我们蓦然有了一种感觉,好像自己渐渐走进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至塔顶时,见天空湛蓝,几缕横跨东岗岭的白云,几乎已经融化,隐入那远处的透明纱幔之中。俯瞰四周,我看到一座日新月异、繁花锦绣却又古意盎然的城市。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而这座颇见沧桑、又见朝气的文塔,给这片勃勃生机的土地点缀了一拨拨的文化花絮……

祈愿·期望

范辂出生于1474年。这年春,汝城县城南隅的文塔才盖至第三层。范辂的父亲,一个颇有见识的乡绅。饱读诗书的他,怎么会不晓得文塔意味着什么?于是乎,二月初三,即民间所称文曲星下凡的日子,乡绅范氏起了个大早,天亮时就来跟文塔拈香礼拜。文曲星“谁谁谁”,民间说法不一,大多包括范仲淹、包拯、文天祥一类,正气凛然又有一肚子才气的人物。但在汝城,文曲星这顶帽子,常常戴在来这做过县令的周敦颐头上。甚至,我听舅父说过,周子就是二月初三到任汝城。无巧不成书,历史长卷中才记载有一个个传奇。当时,范辂正待在他母亲肚子里。在柳丝吻水毵毵绿,江水涟泛群鱼露这一刻,范辂的父亲面对文塔,恭恭敬敬拜请周子赐福护佑。后来,范辂其字称“以载”,便是有将周子视为自己灵魂之寓。有传说,范辂当晚便降生人间。范辂的父亲万分欣喜,之后将周子诗文和品德风尚一一传授给幼子。有了这般熏陶,范辂从小好学,13岁为庠生,22岁补廪生,正德二年(1507)中举人,正德六年又喜登进士。三岁即能背诵《爱莲说》的范辂,一生品行端正,嫉恶如仇,成为一名杰出而又清廉的监察御史。礼部尚书范谦为其作传记,赞曰:“公居官三十年,家无长物,仅存俸银九十两,布衣木笏,守父田九十工耳。”时至今日,离文塔不远处,仍有一座古时绣衣坊,便是当年专门为旌表范辂反对宁王和宦官勾结谋反的事迹而建,现被称为“湖南第一坊”。范辂用其“厉行刚方,廉洁忠义”的一生,回馈给了这座文塔不凡的气质与内涵。

自古至今,文塔就是汝城人文景象的赋能之源。

据史料记载,这座文塔始建于明成化乙丑年,即公元1469年。应是受了周子理学的启悟,应验“君子独立而不孤立”这一观念,也就选址于寿江与九塘江交汇之处。这地方为犄角之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种自傲不屈、不染俗尘的祈愿。文塔落成之时,大学士、内阁首辅李东阳特意撰铭。史料记载,李东阳4岁时,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诏验视,大呼奇葩,当即大赏。时隔两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书》大义。又隔两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当即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之后,李东阳成为明朝时期一位重臣,曾为内阁首辅,也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一生著述不断,存世诗约3000首,文近千篇,文风体现中正折中的美学崇尚。偶翻古籍时,我还发现一文中称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李东阳当初能欣然提笔,为汝城这座新塔撰写铭文,也缘于他追崇周子的情怀。还有,胸怀天下的李东阳,他知道,得以周子思想熏陶,人杰地灵、原野衍沃的汝城,一定能走出更多有抱负、有品德、有才华的读书人。

仰望风景 俯瞰风情

数百年弹指一挥间,文塔神采依旧。

每次回汝城,我都会去文塔观赏一番。文塔为七级八面,砖石楼阁式建筑,通高39.75米,“岌峰玲珑,亦雄亦秀”。塔基八面,每面宽2.9米,直径1.4米,基脚及第一层均由长138厘米、宽63厘米的青石块砌成,内有38级石阶上到第二层;第二层至第七层均为青灰色火砖结构,中空,砌有台阶,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墙顶及每层檐牙盖琉璃瓦,“阳光普照,滋彩流光”。塔身分层砖叠涩出挑,上覆青色琉璃瓦。塔门十分讲究,属青石拱券门,上有牌坊式门罩。中间题刻为“凌云”,属取“壮志凌云”之意。稍一抬头,还可发现门罩上端有精美无比的灰塑图案。

而在文塔赏景,往往会被塔旁三座醒目古桥吸引。一座是大通桥,始建于明朝年间,明代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湛若水作有《桂阳大通桥记》。不过,我更喜欢跟友人介绍汝城一句民谚:“桂枝岭头龙见角,大通桥上状元归。”这位走过大通桥的汝城状元,叫朱经贯。他居住的地方,是离文塔仅有一步之遥的下桥村。如今,村口仍有一座“状元坊”。在状元家门口盖一座文塔,也算用心多多。另有一座惠通桥,桥栏雕刻有鹤舞莲叶、瑞狮戏球等图案。桥洞上游一侧,属船形桥墩,上盖部分为一屋檐顶的形状,水可以从两侧流下,意趣横生。仔细一看,游客皆能发现,这个檐顶,是以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体重惊人。大通桥、惠通桥分别横跨九塘江和寿江。两桥均为两孔,一南北走向,一东西走向,互为直角。下游还有一座平政桥,又称唐家庙桥。明代太子太保朱英曾赋诗赞曰:“津江晓渡碧无虚,画木为梁石作渠。借问个中闲钓者,留题曾识马相如。”古时,在文塔旁边,或桥头之上,皆能见到“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的景象。而如今,人们更愿意把这座小城的风情,一一揉进自己的慢时光中。

超然物外心

桥可渡物,水能行舟。

文塔,则在化人。它的欣然出现,文可载道,文章经济,文搜丁甲,款款善念,得以一一深入人心,让汝城翻开了一页页崭新的文化篇章。古时,汝城曾出过39个进士。一个偏僻的小县涌现出这么多进士,堪称奇迹,得“进士之乡”的美誉。另有117位举人,同样算一个有口皆碑的数字。在岁月一隅,坐拥一份清浅的安暖,执一盏茶茗,守住内心的这一方宁静的同时,文塔也让汝城人有了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这种崇尚让家家户户刻骨铭心,并孜孜不倦,自然收获颇丰。津江秀才朱俊成以耕读为本,培养的5个儿子一一成名,朱毂为拔贡,朱良调、朱良淇为岁贡,朱汇、朱良谭为廪生,世人誉为“五子折桂”。第三代朱友裴,举人知县;朱有冀,副举,教谕;朱有绪,岁贡。其后又有举人、教谕朱春甲,岁贡朱国英、朱廷墀,举人、中宪大夫朱炳元,武职一品威武将军、福建总镇朱上林,等等。此家风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时至近代,竟有5位朱家子弟相继走进黄埔军校。自朱俊成起,一个家族300多年,人才鼎盛不衰,便是勤耕苦读、希贤于己的真实写照。据说,朱氏子孙皆将文塔视为家族的文化图腾,顶礼膜拜。每有喜讯传来,朱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跟文塔祷告与叩谢。当年的老宅,朱家的木雕也不一般。人家雕的或花花草草,或男耕女织,或樵夫渔翁。朱家木雕只有一个主题:文人墨客。文塔必是每幅木雕必不可少的一个点缀。

登文塔,汝城读书人如攀灵魂之梯,一步一境界。清朝拔贡何安行曾感慨:“相与登临凭眺,山水之清嘉,村落之参差,城橹市之崇比,一寓于目,皆足增长识量,形式开拓心胸,而使方寸之间怡然豁然,如花木逢春怒发不能自已……”这般感怀,实是难得。记得李白登谢朓楼,与其叔李云饯别时叹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怀才不遇的烦忧,不仅李白有,陈子昂也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在其《登高》中更是一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便我敬仰这3位诗人,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何安行这等开阔的胸怀,洒脱的本性。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难怪初识的友人几分释然地跟我说道:“你是汝城人?”言下之意,我本该就是一个适合读书的角色。对于这说法,我倒也不愿反驳。我想起了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一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汝城人生来有一颗“古朴安适”的内心。所以,“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文塔之下,读书蔚然成风,既是顺其自然,又是理所当然。明代泾州知州何镐也是这般感受,便在《题文塔》诗中咏道:“造物钟来分外奇,卓然文笔傍灵坡。有时峰顶兴云雨,仿佛书空临墨池。”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环境使然,汝城人读书也就纯粹了许多。

于是乎,这里有了一种效应:“御史现象。”据《郴州志》记载,汝城县共培养了整整12位御史。除了范辂,还有他的侄子范永銮,曾任浙江道御史、福建按察司副使、陕西兵备副使、河南按察使、四川右布政使。范渊曾任云南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副使。朱炳如,以御史出知泉州。邓文壁,曾任云南提刑按察使司副使。郭秉昭,曾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这些人物皆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象,宛如复制了这座文塔的品格。如今保存完好的绣衣坊、豸史第、御史第、太保第、司宪坊,等等古迹,都是汝城“御史现象”的生动见证,同时也是文塔所获得的荣耀。

好诗文的雅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文塔,也孕育出了汝城人著书立言的爱好。

欧绍说,汝城人,曾任明朝户部郎中。据传,他来县城求学时,时常来到文塔寻找触悟。后来,他成为一名“循良廉慎,提调克勤”的朝廷命宦,还能诗善文,学识渊博,著有《屏冈述史录》《怀棠纪最录》《谕霍录》《窥豹录》等书。大学士张治在《怀棠纪最录》的后记中称赞欧绍说“知学”“知政”。礼部尚书欧阳德为《屏冈述史录》作序说:“述史五十四篇……始天皇纪迄周敬王之朝、剖疑订舛,必祈其微;赞善黜恶,必仿于义。”至今,史籍仍存有欧绍说不少的文章,如《外沙白石庵记》《重修文庙碑记》《学田记》,文中可见其家乡情结深厚。郭远,文塔旁的郭家人,康熙五十年举人,诗文为士林传诵,学使潘宗洛赞其“五岭之秀尽在子矣”。范永銮居官在外,却考虑到家乡是个遐州僻壤的地方,好书籍往往难以买到,便自购《春秋传》《左传》《两汉书》《朱子大全》等20余种书籍,赠送给县学,让应试士子阅读。拳拳赤子心,耿耿桑梓情。同时,他也善文学,著有《燕射古礼》《名儒警语》《大学衍义》等书。年迈辞官回乡后,范永銮办的头一件事,即领着家人拜谒文塔,自称年幼时受到文塔点拨,让其不愧人生、不愧家乡父老。

朱良才,这位从汝城走出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25年投身革命,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也是长征中的一员。天下皆知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朱良才所带领的部队中的故事。为此,朱良才挥笔写道:“北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朱良才战功彪炳,也是一个军中“大秀才”,撰有《这座山,它革命》《一根灯芯》等闪烁着我军革命光荣传统的文章。其代表作《朱德的扁担》一文,被选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深深激励着莘莘学子。

被赋能的信仰

文塔慷慨。它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用文字里的思想、辞藻里的精神来浇铸汝城人的灵魂;以歌赋里的文采、诗词里的意象浇开汝城人的心芽;更重要的是用其中的信念、理念与观念塑造了汝城人的性格、构筑了汝城人的格局,为汝城人传递了鲜活的力量。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小姑娘也曾来到文塔。

那天,晴空万里。

小姑娘见到文塔一侧竖有一块石碑,便问携她而来的父亲:这是何物?父亲告知:此乃乾坤合德碑。稍稍一读,便会知其是一份保护女婴而立的倡议书。据考,碑文系清时县令鹿宾亲笔撰写。这块石碑保存至今,仍与文塔相伴。该碑上端刻有“乾坤合德”四字,周围饰以龙纹,颇见贵气。当时,小姑娘轻轻哦一声,然后抬头仰望文塔。她这日来到文塔,是父亲邀了私塾先生为女儿举行一场“开蒙礼”。礼成后,小姑娘兴致勃勃钻进文塔,一口气爬至塔顶,再把脑袋往塔孔外伸去,眼睛睁得大大的,眺望景象万千的远方。就在这一刹那间,她怦然心动,有了无限的憧憬。时至1919年,这位刚满17岁的姑娘,已经离开汝城,来到长沙求学。不久,她走上街头,成为五四运动的一员。父亲得知女儿参与“激进”活动,接连写信给她,劝阻她的行为,甚至称只要女儿“回心转意”“安分守己”,做一“大家闺秀”,家里愿意“金砖铺路”迎她返家。但这位女子一口拒绝了。哪怕因其思想进步,被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无理开除学籍,她仍是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久,在长沙清水塘毛泽东家中,刘少奇、杨开慧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她赶赴北伐战争前线。从此,她成为一名忠贞不渝、敢于牺牲的革命战士。

这女子便是朱舜华,出生于津江村。

她的一生,如文塔一样,富有诗意,却又是无比坚强。

前些日子,《回忆革命诗人朱子奇》一书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书名系贺敬之亲笔题写。文坛欣逢盛事,汝城人当该分享。这位革命诗人,也是津江人。1935年,他随叔父到南京,进救济院孤儿所,入西湖高小读书,深受革命思想影响,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6年10月,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左联“磨风艺社”,因组织抗日活动被学校开除。1937年经地下党联系,他前往长沙参加湖南学生救亡服务团。不久,他受党组织动员返回汝城,在文塔一侧开办星光书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日,他站在文塔之下,满怀激情地诵成《怒吼吧,醒狮!》一诗,之后刊发于汝城石印刊物《烽火》。《怒吼吧,醒狮!》,是朱子奇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之作。这段日子,他常常爬上文塔,遥望远方,寻找创作灵感,又相继写出了《致醉生梦死的人们》等散文。1938年,他赴延安抗大学习,先后在抗大和军委直属政治部做文艺工作,负责编辑《抗大生活》和《部队文艺》,参与创办“新诗歌社抗大分社”“山脉文学社”和“鹰社”。毛泽东到抗大讲课,曾观看他和魏巍办的诗墙报,赞扬说:抗大出抗日军人,也出抗日诗人。朱子奇这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散文,还时有译作。1989年11月,朱子奇回到汝城。那日,他特意来到九塘江和寿江交汇处,久久仰望着文塔。在少年时,文塔便是他最心仪的地方。朱子奇没有忘记,当年在文塔目送下,离开汝城,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和文学征程。再次与文塔相逢,他情不自禁地诵道:“咱们汝城人,生来骨头硬。风里显豪气,火中炼丹心……”

这副骨头,这股豪气,这颗丹心,还真是从这座文塔生发而出。坎坷中,寻一抹阳光,穿过荆棘;风雨时,撑一把雨伞,走过泥泞。纵然将姹紫嫣红都看遍,心中仍是纯净安然;即便将人生滋味都尝过,依旧欣然于平淡。生命底色完全是一派月白风清,骨子里的淳朴,从来都没有被勾兑过。这就是文塔赋予汝城人的秉性。

在汝城人心里,文塔堪称自己心中的一座信仰之塔,一座精神之塔,当然也是一件承载着满满文化自信的“有灵之物”。甚至让我看到了,文塔身上散发出的道道灵性之光,一一皆是汝城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它投注的信仰、情感、祈愿。是的,文塔早已化为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地标,不仅拥有强大的感应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彰显了汝城人的价值坐标点及人生取向,继而构成了一方山水的文化样态。

微信图片_20240713145747.jpg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王琼华

编辑:周蕾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841/57/1409879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