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挂锁

  文/黄孝纪

  真的,现在回过头去一想,觉得道德与文化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联,甚至可以毫不相干。

  三十年前的旧时乡村,或者更具体一点,就说我的家乡八公分村,村民普遍没什么文化,能够读完初中高中的人寥寥无几,考上中专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那时我们的父辈祖辈,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既没有文化,更不懂什么科学知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幼耳濡目染传承下来的,本身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养。日常生活里,村人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相互之间,更多的是宽容,平和,互助。村风纯朴,真可以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至少,在村人的潜意识里,没有刻意防范外人的心理。

  很明显的,各家屋门上的那一把挂锁,基本上就是一种摆设。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栋老旧的青砖黑瓦的大宅子里。中间一个天井,把宅子分为上下两厅。下厅两户人家,上厅三户,我家住上厅的一角。大白天,宅院的大门和侧门总是敞开的,鸡呀,狗呀,邻里村人呀,外来的行商呀,乞丐啊,陌生人呀,随时都可以自由进出。而且,每户人家的小门也是敞开的时候多。

  吃过早饭之后,上学的孩子已经去了学校,大人陆续外出做农活。这个时候,很多家庭空无一人,村庄最安静。按现在的观点,是治安防范最为薄弱,最容易发生偷盗、投毒、放火或其他恶性事件的时间段。即便这样,不少人家并不锁门,只是把门扣扣上即可。那时村人大多用的是传统的铁挂锁,黑乎乎的,像一个猪腰子。锁匙犹如算卦的竹签,从锁屁股眼插进去,一捅,锁就开了。这样的挂锁锁在门上,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上的防范功能。任何一个少年或成人,只要拿一把胶钳,或一把起子,或一把火钳,甚至一根结实的木棒,就能连挂锁带门扣一齐撬开。

  事实上,村人即便外出锁上了家门,那个长柄钥匙也很容易找到。有的是放在木格窗台上,有的放在门扇下沿与门框之间的缝隙里,伸手就能摸到。这是村人藏锁匙的公开秘密和习惯,并不会把那个粗笨的长柄锁匙带在身上。我家是在门框上钉了一颗钉子,穿了布条的锁匙挂在钉子上,就在门扣上方。我中午从邻村的小学午休回家吃饭,摘了锁匙就能开门。这样锁门,形同虚设。也正如村人常说的一句话:“锁得了君子,锁不了小人。”

  数年之后,我家在村子的最南面建了新瓦房,换了新的弹子锁。弹子锁购买方便,供销社随时都有,大小各异,型号齐全,而且一把锁带几个钥匙。这样,传统的老挂锁逐渐被淘汰。不过,同往常一样,曾有一段很长的时期,我家的钥匙依然是挂在门框的钉子上。

  三十年,说短也短,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眨眼一瞬。说长也长,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我们的没有什么文化的祖辈父辈大多已经入土,一同带走的,还有当时良好的道德风气。

  如今,上大学已是稀松寻常,国民不可谓没有文化。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是日新月异。无论城乡,防范他人,防范安全,已成了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时代的重中之重。门是越来越厚实的防盗门,锁是越来越先进的防盗锁,窗户装上了防盗网,人住在里面,就如同关进了牢笼。

  真的,那个门上只挂一把挂锁,疏于防范的时代已经远去,令人怀念。

  作者介绍:黄孝纪,湖南永兴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八公分记忆》、《时光的味道》、《老去的村庄》、《瓦檐下的旧器物》。近年致力于散文写作,作品散见《福建文学》、《湖南文学》、《时代文学》等期刊。散文集《时光的味道》入选2016年度湖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选题。

来源:红网

作者:黄孝纪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186/2017/0828/4781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