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陈玉珍 郴州报道
清晨的薄雾还弥漫在齐云山的山峰,桂东县普乐镇齐云山村的高山蔬菜大棚里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摘菜、分拣、捆扎、装箱……带着晨露的芹菜、辣椒、包菜等蔬菜被迅速装车,即将奔赴粤港澳的餐桌。空气中弥漫的果蔬清香,正是这个山村以“四红”党建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的生动注脚。
支书带头趟出致富路
“咱齐云山海拔高、温差大,且山清水秀空气好,只要结合环境优势,就是发展产业的‘金窝窝’!肯干,日子就一定能红火!”在齐云山村的屋场会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敏智的话语总能点燃村民的干劲。

齐云山村屋场会。(陈玉珍供图)
郭敏智是村里有名的“红领雁”,他用“视村为家”的热忱,团结村“两委”班子创新“问计于民、施策于实”工作法:常态化走访老党员、致富能人,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发展的“好路子”;主动牵头招商引资,立足高山资源禀赋,敲定了高山蔬菜、淡水养殖、天然油茶等特色产业方向。如今的齐云山村,村集体经济稳居全县前列,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我种了25亩辣椒,年收入可达10万,是郭书记一直给我鼓劲,让我坚持下来了!”曾经总念叨“村里没盼头”的郭大爷,如今笑纹里都藏着满足。

齐云山村高山蔬菜基地。(陈玉珍供图)
党员示范点亮产业光
“以前就爱琢磨养鱼,零散养几条自己吃,没想到在支部鼓励下,爱好真成了事业!”党员邱勇鞘的故事在村里传得响亮,凭着九年养鱼经验,他和村集体合作开发18个高位养殖池,专攻鲈鱼、中华鲟,年产量达10万尾,年收入超40万元,还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

齐云山村淡水养殖。(陈玉珍供图)
在齐云山村,像邱勇鞘这样的“红先锋”还有84名。他们活跃在产业一线,主动认领产业地块、介绍务工、线上带货等,结对帮扶农户,让“一名党员一面旗”在田间地头高高飘扬,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样板”。
党群同心拧成一股绳
在齐云山村,“支部+合作社+公司+能人+党员+基地+农户”这条由“红纽带”串联起的产业链,让发展合力越来越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与驻村干部在土地流转时耐心调解,在项目推进中全程跟进,把党群干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引进欣荣农业企业,建成110亩高山蔬菜大棚,带动农户种植40余亩,村集体分红4万元;新种油茶140亩,2026年挂果后又是一笔“绿色财富”;依托江背水产养殖基地,带动17户年均增收3000元,为村集体再添5.2万元;流转260亩农田、1400亩林地,为集体创收10万余元……“用‘党建链’串起‘发展链’,群众的日子才能更有奔头!”村党总支书记的这句话,成了全村人的共识。
担当作为撑起民生福
“郭书记,这次报账才花了4350元,幸亏听您的交了医保!”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齐云山村“红铁军”的担当。村“两委”班子以“廉洁实干”为底色,创新推出“医保参保以奖代补”政策:全家参保的,给60岁以上老人补贴100元,让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
不止于此,“红铁军”们还忙着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推进X123公路建设,修通4.8万余米灌溉水渠,让2000余亩农田喝上“放心水”;深挖齐云山、仙缘桥等“绿色”资源,同步擦亮方维夏牺牲纪念地等“红色”印记,建成纪念地栈道和维夏小广场,让“红绿”旅游有了新载体;农家乐、民宿悄然兴起,富民政策落地生根。

齐云山村桃源农庄。(陈玉珍供图)
齐云山村从昔日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的“幸福村”,村民脸上的愁容,如今眼角眉梢布满笑意,齐云山村正以“四红”党建工程为抓手,让红色基因与绿色资源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蹚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温度、有力量的新路径。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玉珍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