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我的乡村③ | 彩洞招商引“药” 村民兴业增收

【编者按】近期,我们将携手桂东县11个乡镇的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新闻写作爱好者,深入乡、村、组采写素材,与村民同生活同劳动,在避暑清凉的山风中感受乡村脉动。以平视视角聚焦村民日常故事,捕捉乡土人情鲜活瞬间。旨在用生动图文,记录桂东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四城”(全国平安县城、全省生态新城、全域康养山城、全民幸福小城)实践中的成果——物质的丰饶、精神的富足、生态的和谐。以图文为笔,为桂东乡村的蓬勃新貌立传,为时代发展留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郭建东 胡晨欣 郴州报道

8月26日,在清晨的阳光与薄雾中,隐藏在静谧山林间的桂东县青山乡彩洞村,漫山翠绿铺展,村口溪流潺潺,富硒富钾的土壤带着露水湿润,飞鸟掠梢留鸣,浓浓药香扑鼻而来。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青山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落实“四红”引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彩洞村更是在“红领雁”、党支部书记陈志刚的带领下,以招商引“药”为突破口,盘活山林资源、破解产业困境,为村级中药材产业开辟出“生态变效益、村民稳增收”的康庄大道,让绿水青山深处的小山村焕发生机。

山窝窝里觅“商机”

地处深山老林的彩洞村,95%的土地被山林覆盖,富硒富钾土壤、温和气候,孕育了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5万亩闲置土地、充足的劳动力与村民丰富的种植经验,更是产业发展的“潜力股”。但此前,村里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低、村民增收慢,“守着好资源却富不起来”。

“中药材市场前景广,咱村的条件太适合了!”陈志刚深入调研后,锚定了中药材产业。

可资金缺、技术少、销路无的“拦路虎”,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要发展,就得靠招商!”他认准招商引资是破局关键,自此踏上“叩门招商”路。

图片1.png

陈志刚(中)深入调研黄柏林。(胡晨欣 摄)

用诚意引来“金凤凰”

带着土壤样本、气候数据、土地分布图,陈志刚跑遍各类招商会,多次登门对接企业。“每亩岗梅年收益能达3000元,村民既能拿土地租金,还能务工分红!”他用精准数据算收益、用清晰模式讲前景,最终打动湖南采汇生态种植有限公司,促成500万元投资——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加工厂。

项目推进中,陈志刚化身“服务员”:带领村两委流转土地3000亩,协调部门简化手续,邀请专家开展8场技术培训,让村民从“不懂种”到“熟练种”。如今,基地已种下黄柏、岗梅、石菖蒲等品种,预计年产量30吨;加工厂正筹备先进生产线,将实现初加工到深加工的附加值跃升。

产业链上结“增收果”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企业包种子、技术、销售,合作社抓组织管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年底分红得股金”三重收益增收。目前,基地已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不少年轻人返乡务工,月收入超3000元;周边村庄也跟着发展配套种植,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下一步,我们要扩规模、补链条、创品牌!”青山乡党委书记宋胡海表示,青山乡要以彩洞村为样板,在罗家、宋家、寨坪等村开展招引加工企业,开发中药材饮片、养生产品;打造“青山中药材”特色品牌;探索“中药材+旅游”,建观光种植园、康养体验区,让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游得好”延伸。

从“荒山闲地”到“药材满坡”,从“传统种植”到“产业集群”,青山乡以“药”为媒,集智聚力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征程上按下“加速键”,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郭建东 胡晨欣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908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