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伟 郴州报道
深秋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层林尽染。位于桂东沙田的第一军规广场上,来自江西赣州的研学游客陈女士正专注聆听讲解员讲述“上门板”的故事。“原来‘还’与‘上’的一字之差,藏着人民军队对群众的真心,这种细节比课本更动人。”她的感慨,道出了无数研学者的心声。
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此庄严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近百年后的今天,这份凝结着初心使命的“军规”文化,在桂东大地上续写时代新篇。
历史足迹:一字见初心 薪火永相传
沙田镇老街居民张阿姨指着纪律文化中心里陈列的老式木门说:“听爷爷讲,当年红军借了我家门板,归还时擦得干干净净,还细心安装牢固。”这扇带着斑驳钉痕的门板,正是“上门板”纪律的生动物证。
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条文的演进见证着人民军队的成长。“不拿一个红薯”升级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从具体行为规范到本质属性的升华,彰显着党对群众利益的珍视,成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的“必修课”。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纪念碑。
创新传承:旧址活起来教育入心田
“穿上红军服,走在‘红军路’上,才真正体会到‘纪律就是生命’。”桂东县职教中心学生吴俊杰在“重走红军路”徒步体验后写道。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历史告别“单向灌输”,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洗礼。
桂东以创新激活红色资源,修复后的万寿宫旧址与新建的纪律文化中心交相辉映,“军民互动墙”通过光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第一军规”舞蹈剧、纪律知识竞赛等多元载体,年均开展研学活动300余场。依托普乐东水至沙田万寿宫红色徒步路线,党员干部在泥土中重温纪律要求,形成“场景还原-情感共鸣-行为内化”的教育闭环。
凭借这些特色举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纪念地先后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26.52万人次,旅游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9%和9.35%。
红绿交融:纪律引方向 振兴惠民生
龙头村村民郭大姐在军规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忙碌着。她一边打包刚收割的冷水米,一边笑着介绍,以前在外务工,照顾不了家,现在家门口务工,不仅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这家公司流转200余亩高山冷水稻田,套养青蛙和禾花鱼,带动近200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
桂东将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军规红农旅产业园,建设2.8公里红色游步道和生态农业基地,开发高山冷水米、岗梅等特色农产品。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产值2.1亿元。民宿产业兴旺,全县1025家民宿,年均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带动1.5万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在沙田第一完全小学,孩子们每周诵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他们的父母,正借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开民宿、卖土特产,在家门口实现致富梦想。
军规红农旅产业园一角。
时代交响:传承再发力 品牌走出去
站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百年节点,桂东正以更高站位谋划创新。2025年9月,“从第一军规到中央八项规定”主题研讨会在桂东召开,全国专家学者共探纪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湘潭大学共建“党的纪律教育实践基地”,推出《纪律建设桂东样本》等理论成果,推动研究走向深入。
文化项目加速落地。纪律文化主题公园、“第一军规”实景演出正加快建设;研学课程体系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等群体定制。线上,红色短视频播放量破亿;线下,联动井冈山、沙洲等红色地标构建“湘赣边纪律文化走廊”,让“桂东故事”成为全国话题。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声穿越时空的告诫,在新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如今的桂东,正以打造全国纪律文化教育红色地标为目标,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时代光芒,持续照亮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伟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