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秋意浓情暖桑榆,人间重晚晴正浓。为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浓厚氛围,红网时刻与郴州市民政局联合开设“郴心银晖”专栏,以笔墨光影礼赞“银发人生”。
这里有“银龄榜样”的璀璨星光,走近全国敬老爱老典型,聆听他们的温情故事,见证岁月沉淀的榜样力量;这里有“法治护老”的坚实屏障,剖析典型案例,守护最美夕阳红的合法权益;这里有“社区共融”的创新实践,探秘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幸福密码,记录城市与长者双向奔赴的动人图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盛晓光 郴州报道
在苏仙区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个骑着旧电动车穿梭的身影。她叫罗忠花,是郴州市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护理员。
十年间,她将50多位“三无”“低保”“高龄”老人视为亲人。这位曾获“全国优秀养老护理员榜样人物”“中国好人”殊荣的普通女性,以专业技能守护健康,凭赤诚之心传递温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敬老爱老的深刻内涵。

罗忠花带着91岁的曾奶奶在户外晒太阳。
“被需要就是我最大的踏实”
罗忠花肩上担着50多位老人的日常照护,助洁、助餐、助医、助行……每周上门服务1-2次,日均看望照料7位老人。按规定每次服务30分钟,可她的日均时长总“超标”。“老人们有需要,我都会尽力去做。只有我多做一些,他们才能更舒心一些。”她经常随身带着“应急箱”,里面装着血压计、药盒、针线包,还有给老人理发的推子。
在罗忠花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100多个特别的联系人。“黄冬爱侄子”“曾奶奶孙子”……这些备注背后,是她主动搭建的情感桥梁。
2017年8月某天上午,罗忠花接到白鹿洞社区黄冬爱奶奶的求助电话:“小罗,我脚肿得厉害,怕得慌……”赶到时,老人眼眶泛红,痛得直哭,罗忠花见状轻声安抚着老人。由于老式楼房没电梯,她弯下腰,用瘦弱的肩膀一步步将老人从5楼背到楼下。送医路上,她紧紧攥着老人的手不停念叨“没事的,有我在。”到医院后,陪诊、办手续、取药,直到下午3点多才完成治疗。返程时,她又咬着牙将老人背回5楼。老人拉着她的手热泪盈眶,称赞罗忠花是自己的“亲女儿”。这样的“超时”,是她服务的常态。
罗忠花会定期帮91岁的曾奶奶剪指甲,量血压时总把袖子挽到最舒服的位置;为了手法更柔,她偷偷对着丈夫练手劲,如今按揉穴位的手法让老人直赞“比我孩子还懂我”。本子上,她密密麻麻记着曾奶奶的血压波动、用药时间,甚至爱吃的桂花糕口味。
“我把老人们当父母,被需要就是我最大的踏实。”罗忠花说。她的日均服务时长超过8小时,那些“多做”的30分钟,早变成了黄奶奶嘴里的“亲女儿”,变成了曾奶奶床头的桂花糕,变成了老人们心里最稳的“主心骨”。

罗忠花为86岁的曹奶奶洗脚。
“我会一直陪着你们!”
“我会一直陪着你们!”这句说来简单、践行很难的承诺,在罗忠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75岁的老人李金英常年寡居,因脑梗半身不遂,行动不便。2011年儿子生病离世,她一蹶不振,精神状态不佳,与女儿的关系日渐疏远。罗忠花深知心病还须心药医,便从“心”入手,用真心关爱和细心服务给老人送去亲人般的温暖。
三年时间里,罗忠花每周都要上门看望老人一次,帮老人洗头、按摩、量血压,陪老人聊天、散步、逛超市。日久见人心。在罗忠花的照料关爱下,李金英老人渐渐敞开心扉,把罗忠花视作自己的“闺女”,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2017年腊月初四凌晨三点,老人因脑梗后遗症深夜跌倒,蜷缩在冰凉的地板上。“小罗,我起不来……”电话那头的哽咽让罗忠花瞬间清醒。她顾不上寒风刺骨,跨上电动车赶往李金英家中,并将老人送往医院。“她不仅是我的‘亲人’,更是我的‘恩人’啊!”李金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2年,李金英离世,离世的前一周,罗忠花还送菜到她家,“陪伴了这么多年,好长时间我都没有走出来。”去年8月,罗忠花参加“潇湘巾帼心向党 用爱(AI)致敬她力量”视频(图片)融媒共创主题活动,罗忠花想用AI技术复活一张老照片,追忆故人情。“我参加比赛,想‘见’一位再也见不到的老朋友,告诉她,我想她了。”罗忠花哽咽说道。

罗忠花护送60多岁的低保老人去医院,直至其女儿从广州赶回才离开。
“我会一直做下去”
若非翻开罗忠花的履历,很难相信这位“金牌护工”曾是个护理“门外汉”。2015年初入行时,她连血压计都不会用,第一次协助老人翻身就弄疼了对方。但这份笨拙,恰恰成为她精进技艺的原动力。
为了带给老人们更专业的服务,罗忠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理发、按摩等技能,并考取了社工文凭,获得了民政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证书。
“社工工资低,工作累,很多人对这个工作的认可度低。但我觉得社工更像是志愿者,需要爱心、耐心,更需要一颗责任心。”罗忠花笑着坚定地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我们,我会一直做下去。”
从最初养老护理行业的“菜鸟”,到如今能独立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的“全能管家”,罗忠花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份温暖的答卷。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无数个深夜的坚守、无数次超时的陪伴、无数个创新的照护方案,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民生保障网,用自己的方式为“老有所养”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盛晓光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