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生祥 欧筋 郴州报道
车间里,工人们铆足干劲忙碌,畅享家门口增收的快乐;办公室内,业主忙着洽谈业务找订单,为长足发展花足心思;就业服务中心里,牵线搭桥促推银企对接,为帮扶车间注入金融“活水”......火红五月,生机盎然,汝城县遍布城乡的帮扶就业车间里,处处热火朝天,上演着“小车间”促进“大就业”的故事。
近年来,汝城坚持用好用活就业帮扶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帮扶指导+市场驱动”多轮驱动,加力扶持发展帮扶车间,为农村就业补齐短板、扩大地盘,鼓励引导村民们就近务工,统筹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顾家等难题,实现了“群众增收、车间增效、农村增色”效应,打造了园区外的第二大就业阵地,获得湖南省促进就业真抓实干殊荣。
位于汝城县马桥镇冲头村的飘达皮具厂。
加速发展,“小山城””拓宽就业“大盆地”
门前枇杷丰硕饱满,屋内干活精神饱满。汝城县马桥镇冲头村的飘达皮具厂内,工人们分布在生产线各个工位有序忙活,一个个旅行包被源源不断产出。
“这些箱包漂洋过海,出口到非洲。”52岁的老板朱听元介绍,皮具厂于2018年创办,主要从事箱包加工制作,承接出口非洲的外贸订单,年均营业额达200多万元,接纳了包括8位脱贫户在内的20多名长期务工就业。
眼下,受各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有所回落,但朱听元并不慌张。原来,他还在县城和泉水镇分别开办了手袋厂和挎包厂,由夫妇俩分工协同打理,生意颇为红火。“3个厂子互相支撑,只要坚持下去,都会好起来的。”朱听元说。
检查指导。
作为土生土长的马桥人,朱听元此前在广州花都从事多年皮具加工,因要照顾家中老幼,直到2018才返乡。短期内接连开办3个厂,他的创业故事正是当地火热发展帮扶车间的缩影。
汝城县位于罗霄山脉南麓,境内层峦叠嶂、山大沟深,常住人口不到40万。近年来,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致力盘活闲置资产,扩展创业空间,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不断吸引集聚在外人士返乡创业,不断拓展群众身边的就业“盘地”。
如今,汝城县村部周边、乡镇集市和城乡结合部,被认证的就业帮扶车间达105家,数量位居郴州市各县市区首位,涵盖到制造业、种养殖、农产品等领域,涉及电子、玩具、制衣、家具、茶业、果蔬等20多个类别,能够满足群众就近务工就业需求。
建得好,也要管得好。汝城县对帮扶车间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聚焦劳动用工、安全生产、工资发放等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对不达标的收回牌子、注销称号,保障了员工合法权益,维护了车间良好秩序。今年,全县新纳入25家,因不符合条件退出18家,保障了建一处、成一处,造福一片。
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
优化保障,“小杠杆”撬动激发“大动能”
“发挥金融担当,扶持了车间,就带动了乡亲们致富,这是好事实事!”接待室里,汝城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晓群,与当地银行代表深入洽谈,当场达成1000多万元支持帮扶车间的意向。
“今年有30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为就业车间注入活水。”唐晓群表示,中心积极做好银企对接,搭建供需桥梁,切实为就业车间输血供氧、排忧解难,银企扶持呈逐年递增势头。
不只是银企帮扶,汝城县也在宣传引导、优化服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精准落实优惠政策、培训提能、助力招聘等暖心举措作为“小杠杆”,充分撬动构建就业创业“大平台”。
汝城县就业服务中心依托就业超市、招工服务站、零工驿站、融媒体、互联网等平台,发布各类宣传信息1万余条,引导鼓励返乡人员、农村能人创办就业车间;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和政策宣讲,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详细讲解政策优势及申请流程,切实提升业主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让政策“红利”人尽皆知、落实落地,实现了应纳尽纳、应享尽享。
根据相关规定,针对就业帮扶车间申报认定和奖补等手续程序,通过精简材料、重复材料不重交、由乡镇劳保站代办盖章等方式予以优化精简。多个部门联合属地乡镇,深入一线及时解决帮扶车间在资金、政策、招工、技能培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难题。除为帮扶车间招聘员工800多人外,还联合县职教中心应时应需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2023年以来培训4000余人次,提升了工人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多万,建成集小黄姜贮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冷链集散项目,如今成为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程中,获得省里750万产业专项奖补资金、全省重点帮扶奖补金70万元、郴州市十大返乡创业创新30万奖励资金等扶持,被认证为帮扶车间后,还享受了场地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稳岗补贴等“六大红利”。
“系列优惠政策、帮扶资金,不断为车间发展注入活力,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政府对就业创业的关心支持,增强了信心和干劲。”该公司董事长朱万兵深有感触地说。
“小车间”唱响致富“大合唱”。
助农富民,“小车间”唱响致富“大合唱”
整理、分选、打包......小满时节,走进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作业区,工人们正攒足劲头忙碌,现场热闹欢腾。
“目前虽非产销旺季,但务工人员也有60多个。”朱万兵介绍,公司为姜农提供冷链驻村、代理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始终保持高速流转,清洗、分选、装卸等环节都需要人手,共雇请了24位长期工,常年日均用工60多人,繁忙时用工达120多人。
“这里上班待遇不错,临时女工每天120元,男工在150至200元之间,实行日结和月薪制,大家都很乐意来!”朱万兵说,用工里还包含了20多位脱贫户,能够帮助他们长期增收,其中就有朱孝飞这对“夫妻档”。
50岁的马桥镇霞留村脱贫户朱孝飞,是位退役军人,过去一直辗转多地打零工,收入微薄不稳定,2023年过来开铲车兼任保安后,便稳定下来。“我每月有6000元,爱人白天在家照管孩子和家务,晚上过来协同值班没有1600元,收入不少了。”朱孝飞乐不可支地说,“去年,我家还在县城订购了商品房呢!”
高兴的不只是朱孝飞。飘达皮具厂30多岁的女工袁艳梅,上有年迈老人要照顾,下有幼儿要管理,不容外出务工。2019年进来上班后,每天干活特别带劲。“平均每月有5000多元,多则6000多元,很安心!”袁艳梅说。
据统计,汝城县共有农村闲置劳动力约2万多人,因年龄偏大、技能低、体能弱或需顾家等多种原因,不能外出就业,如今依托分布城乡间的“小车间”,纷纷得以就业增收。目前,汝城县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各类劳动力4000多人,约占全县就业总数4%,其中脱贫户896人,成为了县内仅次于园区的另一就业天地。
“一个小车间,带动一大片,是群众致富的金盆地。”唐晓群表示,今后要继续做好车间申报纳入等工作,健全保障要素,做好规范引领,加快推进车间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培育“小车间”,促进社会“大就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生祥 欧筋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