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3日郴州讯(通讯员 邓生祥 袁文波)青砖黛瓦,石径悠悠;历史陈列,满目新意。
5月23日,烟雨丝织,湖南省汝城县理学名城景区内的朱范谈判合作旧址宾朋云集,省市相关领导嘉宾和当地主要领导、部门单位负责人等50余人齐聚一起,为“朱范合作”历史陈列开馆、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楹联文化实践基地和王琼华创作工作室揭牌举行仪式。
据载,“朱德范石生合作”于1927年11月发生在汝城,朱德部在困境中发展,在逆势中奋进,保留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力量,深刻鲜活诠释了“肝胆相照、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我党早期统一战线成功合作的典范。“朱范合作”旧址为四合院式的古朴建筑,2021年列入湘南起义旧址群,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当地灿若星河的红色版图间。
作为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汝城县境内革命足迹星罗棋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当地坚持“1136”的发展思路,将文旅融合置顶至“三大引擎”中,积极争资立项、加大投入,建设拓展了数十处红色景点景区,修复保护了遍布城乡的革命遗址,实现“一点红”到“一片红”的转型升级。
过去,“朱范合作”作为湘南起义旧址群汝城会议旧址陈列的一个板块,虽吸引各地人们纷至沓来学习参观,但在事件阐释、布展专精、内涵挖掘、主题升华等方面缺乏应有之义。在湘南起义旧址群汝城会议旧址提质升级重新开馆后,汝城县紧接着对“朱范合作”旧址启动实施了修复提质、单列布展。
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成立多个工作专班,聘请专业公司布展;组织力量深挖历史、考证史料、收集资料;群策群力研讨、精心规划布局、高频次统筹推进......经过多方协同配合、共同努力,“朱范合作”历史陈列面目一新、焕发光芒。
提质升级的“朱范合作”历史陈列,围绕事件的背景、发生、过程、革命作用、时代价值等主线,以凹凸有致的展板、图文并茂的内容、丰富详实的史料,融合声、光、影等现代元素应用,分为序言、“朱范合作”、中共统战历程及汝城实践、结束语等四大板块,层层递进予以系统性展示诠释,让主题更鲜明,条理更清晰,内涵更丰富。在这里,出生入死、精诚合作的革命故事,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以及充满智慧和果敢的典范经验,令人敬仰感怀、过目不忘,尤其是为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带来深刻启示、借鉴意义。
脚踏石径,放眼望去,古街、古塔、古书屋、古祠堂、古牌坊等密集环拥,多元文化交织辉映。作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汝城县还拥有“千年古县”“理学名城”等美誉,历史文化、古色文明源远流长。当地主动出击、奔赴各地,加强沟通协调、赢得支持,不断吸引集聚各高校、文化单位、文学团体等进来采风创作、建立基地,加速释放“1+N”的叠加效应。
2024年10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考察组来到汝城,深入开展文化研学考察,普遍认为汝城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遂滋生了过来建设实践基地的计划,这也是该校此类第一个校地合作授牌点。“湖南是全国楹联强省,中南大学在楹联领域颇有建树,而汝城县楹联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基地正是促进楹联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前来参加仪式的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副所长余晋禧表示,要依托高校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为汝城楹联文化注入新活力,培养更多人才,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示范带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蓬勃发展。
历史陈列,呼应现实,观照当下。最初在汝城工作16年的王琼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主席,一直情牵故土,为讲好汝城故事、传播汝城文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去年退休后,他对此更是步履频频、笔耕不辍。受当地领导释放的文化情怀、文化理念、文化导向所打动吸引,他果断决定在“朱范合作”旧址设立创作基地。
“文学创作室,是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驱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孵化基地。”王琼华表示,除亲力亲为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外,还要引领带动本土作家群体开展创作活动,提升创作水平,携手共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此外,当天活动还组织汝城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就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观摩当地新近打造的《和而不同——“朱范合作”的启示》思政课,听取专题授课,接受思政教育,汲取奋进力量。“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学是火。”汝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契机,建好、管好、用好集教育、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馆,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统一战线力量提供鲜活样本,汇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县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生祥 袁文波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