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 | 幽居秋里共时光

文/曾李心

盛夏时际,应伯伯之邀,我陪他及与他同行的广州客人,一起走进藏于桂东沤江山谷的秋里村。

小溪环村而过,清可见底。民宿错落隐于绿荫,檐下风铃轻摇,声如碎玉,与潺潺水声、簌簌叶响相和,自成一段山间清律。

若值深秋,那棵银杏便如焰火燃金,点亮整个村落——不负“秋里”其名,不喧哗,而自有声。

静,使生活慢如溪流;幽,让人与自然浑成一体。

图片 1.png

俯瞰秋里村之中秋。(黄宇航 摄)

民宿小院里,一家人聚坐闲聊,听父亲谈起往事。爷爷当年从老家永兴步行至桂东,一行人,一囊一杖,翻山数日。山道崎岖,步伐坚定。“他那时就明白,”父亲语气稳静,“真正的路不在脚下,而在前方的人民和土地。”

后来爷爷任寒口乡党委书记,驻村秋里,践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蹲在村口的石板上,捧一碗糙米饭,吃得比谁都香;夜里挤在木板床上,听鼾声如潮,却说那是“那是安心的夜曲。”白日里,他赤脚入田,种植厚朴,俯身除草。一双原本执笔的手,从此沾满了泥土。他说,唯有如此,才懂土地,才知人民。

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有俯身耕耘。爷爷像一粒种子,埋进秋里的土中,静静生长,默默扎根。他留下的,不是勋章奖状,而是乡亲们几十年后仍挂在嘴边的一句:“曾书记,是自己人。”

民宿的老板为我们斟上“桂东玲珑茶”,笑说:“我们这儿,空气都是甜的!”话虽质朴,却非虚言。

晨起时山岚氤氲,如轻纱拂过远岱;午后的阳光筛过枝叶,洒下一地斑驳碎金。

倚竹椅,坐檐下,可读书、发呆,或只听蝉鸣与童谣嬉语,时间在此仿佛凝成一片静湖。

最爱是黄昏。炊烟袅袅,饭香四溢。天南地北的游客围坐闲聊,多种乡音聊交织,竟把这静谧山村谈成了小小的江湖。入夜后,虫声渐起,星光隐约,人语随风散入夏夜,悠远如梦。

独步村中。指尖抚过老屋木窗上斑驳的痕纹,如触到岁月的脉动;静立溪畔,看流水淙淙向远,恍惚间,似见时光本身,它从不回头,却总在转弯处留下回响。

图片 2.png

秋里夜景。(郭建东摄)

秋里之迷人,不只因幽静,更因它如一座桥,连接了过去与现在、都市与乡野、喧嚣与安宁。它让我看见:爷爷那代人用汗水浇灌的土地,如今开出了文旅之花;他曾一步一步走过的山道,也成了游人们寻幽访静纳凉之路。

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只有芬芳泥土、金黄庄稼、潺潺溪水和浓浓人情,如诗如画。它让我想起陶渊明的菊、柳宗元的石潭、王维的明月松间、辛弃疾的稻花香里……千百年来,中国人追寻的山水梦、田园心,原来从未远离。

它甚至像宫崎骏漫画笔下的夏天,清澈的天空、柔软的白云、潺潺的流水、宁静的村落……一切喧嚣止步于此,唯余岁月静好,沁润人心。

图片 3.png

梦回秋里。(郭建东 摄)

离村前,我再次走过爷爷曾劳作的田埂。风拂稻浪,如时光低语。我忽然明白:乡愁不是退回往昔,而是学会与历史共存,从根源处汲取力量。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忘不了秋里!”秋里河边那句广告语久久萦绕脑海。幽居数日,余幽未尽,听风看水,漫步沉思:人生何必太追赶,秋里与君共时光。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曾李心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748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