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何芪葶 黄涛 郴州报道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桂东县寨前镇以“红领雁、红先锋、红纽带、红铁军”四项党建工程为抓手,从“人、产、教、治”四维度解题,既建强党建引领组织体系,更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罗霄帮胡桂招销售黄糍粑。
“村民选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寨前镇中心村“兵支书”黄小飞的话掷地有声。自2017年当选以来,他以军人作风蹚富路:推动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 模式,引进 2 家农业企业,建成 200 亩蔬菜基地、180 亩特色种植园,带动 80 余人就近就业;建成 233 千瓦光伏项目,年为村集体增收 20 余万元;修通 25 公里产业路、疏浚 6000 米水渠,彻底改善生产条件。
通过“握手行动”、屋场会,黄小飞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30余件,将22个村民小组拧成“一股绳”,让中心村产业、村容实现双跃升。他,从部队三等功获得者,变身乡村振兴“排头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清晨的槐村村,生态农庄里游客络绎不绝,这是党员罗霄打造的200亩田园综合体,如今已是寨前镇农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2016年,罗霄放弃城市高薪返乡,践行“竹林稻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理念。他独创“土特产包销”模式,让村民胡桂招的黄糍粑年销2万斤;目前,农庄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周边18户发展民宿,腊肉、红薯干等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一人带一业、一业富一村”。寨前镇组织委员黄以介绍,全镇已培育3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形成产业带动的“雁阵效应”。
“这份奖励金,让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考上重点大学的朱亦婷,接过流源村教育基金助学金时眼眶泛红。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寨前镇创新“党建+教育”模式,12个村(社区)全覆盖成立教育基金工作站,累计募集资金160.8万元,奖励资助学生396名,教师节发放表彰资金2.5万元。
各村设立“大学生光荣榜”,开展“金秋助学”“喜报送家门”活动,让重教之风浸润乡野。“仅要帮学子圆梦,更要传文明乡风。”寨前镇镇长郭剑琦说,教育基金已成为联结党群的“精神纽带”,近两年全镇本科上线率提升7.6%。
流源村开展2025年度奖学助学活动。
从“头雁”领航到“先锋”创业,从教育筑基到群众连心,寨前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而是以党建为“魂”,激活“人”的主动性、夯实“产”的支撑力、厚植“教”的人才基、提升“治”的凝聚力。寨前镇将持续深化四项党建工程,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芪葶 黄涛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