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旭雄 郴州报道
在湘东南的群山环抱中,桂东县大塘镇全溪村正书写着一部乡村振兴的现代传奇。这个平均海拔约1000米的村庄,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创新发展的智慧,成功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从智能化育秧大棚到金色油菜花海,从冷水稻丰收景象到“村厨”美食文化,全溪村探索出了一条“藏粮于技、藏富于旅”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成为湘赣边区域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智能化蜕变
每年春耕时节,走进全溪村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耕的认知。6000平方米的育秧培育车间和3000余平方米的联动薄膜育秧大棚内,数千个装满秧种的秧盘整齐排列,智能化设备正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和营养供给。经过智能化催芽的水稻种子已破土而出,嫩绿的秧苗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科技春耕图”。
智能化育秧体系的建立是全溪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突破。合作社负责人郭二坤介绍,大棚集中育秧历经浸种、沥水、种子包衣、混合营养土、装入秧苗盘及暗化室催芽等多个工序,每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管理。这种“工厂化”育秧方式相比传统田间育秧可节约土地资源30%以上,缩短育秧周期5-7天,同时将秧苗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2025年,合作社的秧苗订单已由上一年的3000单增加到4000单,可为1700亩水田提供优质秧苗,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多个村庄。
全溪村的农业科技应用不仅限于育秧环节。在冷水稻种植基地,全程机械化作业已成为标配——机械化翻耕确保土壤松软均匀;机插机抛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无人机飞防作业高效防治病虫害;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稻海”中穿梭,将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村民扶启勋承包了9亩多稻田,采用新技术后总产量超过1万斤,他乐呵呵地表示:“今年的水稻长势好,谷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品种改良是科技赋能的另一重要维度。合作社选用的“果两优桂花丝苗”和“振两优钰占”两个优质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2024年,全溪村冷水稻亩产超过1100斤,同比增长10%左右。这些品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反而造就了冷水稻颗粒饱满、口感柔香的独特品质,使“大塘冷水米”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
智慧农业的触角还延伸到了蔬菜种植领域。村民邓富荣流转土地230亩,在农技部门指导下建成100个可调温的智慧大棚,种植辣椒、茄子、黄瓜等反季节蔬菜。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技术,这些蔬菜在传统“断档期”上市,辣椒价格达到12元/公斤,供不应求,初步估算亩产产值可突破3万元。智慧大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通过错峰上市实现了农产品增值,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全溪村的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而是对其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在保留农耕文化精髓的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农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下、靠天吃饭等问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正如大塘镇党委书记朱永平所言:“坚决守牢耕地红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守好沃土良田。立足打造全县冷水稻重要种植基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粮食产能持续提升。”
农旅融合:油菜花海里的经济新生态
每年三月,全溪村的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色的花海铺满梯田,与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村落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微风拂过,油菜花层层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拍照打卡。这片金色花海不仅是自然馈赠的美景,更是全溪村精心打造的农旅融合示范工程,实现了“一朵油菜花”向多元价值链的华丽转身。
油菜花节的品牌效应已成为全溪村乡村旅游的重要引擎。自2022年起,大塘镇连续举办“金色全溪,魅力大塘”油菜花节,通过节庆活动聚集人气、带动消费。节会期间,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汉服少女在花海中翩翩起舞的唯美场景,还能参与农事体验、摄影比赛、美食品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25年油菜花节期间,全溪村接待游客数量创下新高,周边农家乐、民宿一房难求,土特产销售异常火爆。
油菜花的经济价值远不止于观赏。全溪村创新推行“稻油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通过油菜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肥力。大塘镇通过引进桂东县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和湖南富氧田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发展稻油轮作3000余亩。村民邓见东借助油菜花节,在家门口销售自家种植的蔬菜、土鸡蛋,实现了“零成本创业”;邓阿姨的草莓园因游客增多而销量大增,不得不三次补货。
全溪村的农旅融合实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除油菜花外,村庄还依托高山茶园、智慧大棚、冷水稻田等资源,开发了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观摩、乡村美食等特色旅游产品。2025年5月举办的“大塘米香,味动四方”村厨大赛,以本地冷水米、蔬菜、家禽水产等为原料,展示了“玉肚藏凤”和“金珠玉露”等创意菜品,既传承了乡村饮食文化,又为农产品赋予了更高的文化附加值。获得冠军的郭志军将代表大塘镇参加全县比赛,这种“以赛促旅、以旅促产”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全溪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文艺创作与乡村旅游的互动是全溪村文旅融合的另一亮点。2025年3月,桂东县文联组织40余名文艺爱好者走进全溪村油菜花基地采风创作。美术家协会主席郭凯兵被油菜花海与蓝天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所震撼,创作灵感如泉涌;摄影爱好者们则用镜头记录下光影交织的田园美景。这些文艺作品通过展览、网络等渠道传播,进一步放大了全溪村的品牌效应,形成了“文艺创作、媒体传播、游客吸引”的良性循环。
全溪村的实践表明,农旅融合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的叠加。通过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正如全溪村党总支书记邓喜君所言:“现在种这个油菜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打出我们村里的旅游名片,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全溪农旅结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激活了农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生态优势:高山冷水稻的品质密码
全溪村的冷水稻种植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形成特色品牌,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密不可分。位于桂东县腹地的大塘镇平均海拔约1000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雨水充沛。这种高海拔山区的特殊小气候,为冷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大塘冷水米”的卓越品质。
地理气候的稀缺性是全溪村农业竞争力的天然壁垒。桂东县域平均海拔881米,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小气候。全溪村海拔更高,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温差条件使得水稻生长周期延长,有利于淀粉等营养物质的积累,米粒更加饱满,口感更佳。同时,高海拔地区紫外线较强,有效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为生产绿色、有机大米创造了条件。
优质水源是冷水稻品质的另一保障。大塘镇水系发达,沤江、金坪河、中洞河、东坡河等流经全境。全溪村的稻田多依山而建,引山泉水灌溉,水质清澈纯净,富含矿物质。正如当地人对冷水米的生动描述:“我住在高山上,喝着山泉水,吸着高浓度负氧离子,漫长的生长周期,让我历经春播、夏耕、秋收,成为身材细长、晶莹剔透,口感柔香的小米粒。”这种原生态的种植环境,在现代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食品的背景下,成为“大塘冷水米”最有力的品质背书。
全溪村的生态优势还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上。村庄周边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浓度高,有“桂东山水氧天下”的美誉。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为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提供了基础。游客在欣赏油菜花海、金色稻浪的同时,也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获得身心双重放松。
土壤特性同样是冷水稻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大塘镇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和红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经检测,“大塘冷水米”中的硒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大米,符合现代人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富硒大米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全溪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全溪村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需要主动作为。村庄没有被动依赖自然馈赠,而是通过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等手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优化育秧技术,提升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效、环保的育秧方法;同时通过“湘赣红”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这种“天生丽质加后天努力”的发展路径,值得其他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借鉴。
利益联结:多元主体共创共享的振兴机制
全溪村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创新机制。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网络,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是全溪村产业发展的核心机制。大塘镇引进桂东县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和湖南富氧田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这一模式下,公司负责品种选择、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和市场销售,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由公司保底收购,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村民扶启勋除了耕种自家稻田外,还承耕了左邻右舍的田地共9亩多,2024年总产量超过1万斤。这种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全溪村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村民邓富荣在全溪村流转土地230亩建设智慧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建立了800亩冷水稻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冷水稻8000亩。土地流转使分散的土地资源得到整合,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流转土地的农户不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在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了“一地生多金”。2024年,全溪村冷水稻总产量达800万斤,带动了大批农户增收。
集体经济组织在全溪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村“两委”积极协调土地流转、组织农民培训、改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在油菜花旅游开发中,村集体统一规划种植区域、组织节庆活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村支“两委”有能力开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形成了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庄改善的良性循环。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全溪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举措。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引入,传统农民正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村厨黄丽琴通过参加“大塘米香,味动四方”烹饪比赛,认识到自身不足,表示:“今后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智慧大棚负责人邓富荣在农技部门指导下掌握了现代化种植技术,实现了高产高效。这些“土专家和田秀才”的成长,为全溪村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全溪村的经验表明,健全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村振兴可持续的保障。通过合理设计各方的权责利关系,使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村集体增强服务能力,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机制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体现了集体经济“统”的功能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溪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向未来,村庄需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瞄准更高目标,破解发展瓶颈,探索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进阶之路,打造湘赣边区域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旭雄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