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不少学生陷入了“昼夜颠倒”的循环:熬夜刷手机、白天睡懒觉的习惯,看似只是“作息不规律”,实则暗藏诸多健康隐患。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提醒:其实,只要在开学前1-2周做好作息调整,就能让身体和精神平稳过渡,轻松迎接新学期。
假期作息不规律,会有哪些健康隐患?
生理上,熬夜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还可能引发视力疲劳、颈椎酸痛。白天过度补觉,会进一步打乱生物钟,形成 “越睡越困” 的循环,课堂上易昏沉、注意力不集中。
心理层面,作息紊乱可能引发焦虑。意识到开学临近却改不掉熬夜惯性时,学生易陷入自责,影响调整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调整作息规律,轻松迎接新学期?
调整作息不能急于求成,突然强制早起反而会让身体产生应激反应。科学的方法是“循序渐进”,每天微调一点点,让身体逐步适应。
第一阶段(第 1-3 天):摸清基线,小步调整
记录当前作息:几点睡、几点起、睡多久。若凌晨 1 点睡、中午 12 点起,第一天可早睡 20 分钟(0:40 睡),早起 20 分钟(11:40 起)。晚上刷手机设 “倒计时提醒”,睡前 1 小时开 “手机专注模式”,关闭推送。白天起床后,别躺回床上,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帮助大脑分泌血清素,提升清醒度,抑制褪黑素。
第二阶段(第 4-7 天):锚定核心,固定节点
前3天调整后,多数人能将睡眠时间提前到0:00左右,起床时间提到11:00前。此阶段重点是“固定起床时间”,无论前一晚睡多久,都在同一时间起(如 10:00)。起床后安排轻度活动,如整理房间、听10分钟英语听力,让大脑进入“清醒模式”。晚上逐步将入睡时间提前到23:30,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可阅读纸质书、听舒缓音乐,或用 40℃左右温水泡脚 10分钟,帮助身体放松。
第三阶段(第 8-14 天):对接开学,模拟节奏
开学前一周,需将作息调至“上学模式”。若学校早8点上课,起床时间设为6:30-7:00,晚上入睡时间固定在22:30-23:00。模拟上学日流程:早上按时吃早餐,上午安排1-2小时学习(如预习新课),中午午休20-30分钟(避免影响晚上睡眠),下午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缓解疲劳且调节生物钟。晚上9点后不进行高强度学习或娱乐,逐步进入“睡前状态”。
调整作息就像给身体的“时钟”重新上弦,需要耐心和坚持。当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形成规律,身体会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有困意,早上也能轻松醒来。做好这1-2周的调整,不仅能让开学后的课堂效率大大提升,更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整个学期的学习状态打下坚实基础。新学期的元气满满,就从规律的作息开始吧。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志萍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