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万明 郴州报道
近年来,郴州市苏仙区针对山区季节性干旱与水利设施老化问题,以山塘清淤整治为突破口,创新推行“灌溉+养殖”双赢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效的“水引擎”,激活了乡村产业的“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一塘双用,从单一灌溉到生态循环
苏仙区打破传统水利工程“为灌溉而灌溉”的单一模式,将山塘清淤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在清淤扩容、增强蓄水能力的同时,同步规划水产养殖功能,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
“以前山塘淤积严重,旱时没水浇地,汛期又怕溃堤。现在塘清了、水满了,既能灌溉又能养鱼,收入多了不少。”良田镇津楚生态农业柳主任感慨道。
在2025年实施的315口山塘清淤工程中,苏仙区选择100余口条件适宜的山塘开展生态养殖试点。通过推广“塘中养鱼、塘周种果、水体循环”模式,形成灌溉、养殖、生态三重效益。
连片整治,规模化提升综合效益
苏仙区采取“集中连片、一体化治理”策略,优先选择水系联通、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实施规模整治。
飞天山镇通过连片治理2口山塘,结合“烟稻轮种”项目,总蓄水量从300立方米提升至1000立方米,不仅满足周边约2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还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区,预计年产值可达50万元,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五里牌镇结合“万亩烟田”项目,对片区12口山塘进行综合整治,形成“山塘蓄水—泵站提水—沟渠输水—养殖用水”的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确保长效运行
通过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养殖户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水体溶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实现精准投喂和科学管理。
区水利局与津楚生态农业合作,推广“循环水养殖+灌溉回用”技术,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既减少污染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多元投入,共建共享壮大村集体经济
苏仙区创新“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农户参与”的投入机制。财政资金补一点,省级补助资金770万元用于山塘清淤主体工程;村集体投一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集体垫资开展养殖设施建设;农户参与挣一点,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农户参与建设获得劳务收入;乡贤支持捐一点,发动乡贤捐赠建材、资金,弥补投入不足。通过多元投入,全区累计整合资金1200万元,用于山塘整治和养殖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融合,延伸链条提升附加值
苏仙区着力推动“水利+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休闲渔业,利用整治后的山塘开展垂钓、观光等休闲项目,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推广品牌养殖,注册“思宇家庭农场”地域特色品牌(良田镇陈家湾村),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种养结合模式,推广“鱼—果”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综合效益(良田镇花岭农场)。
五里牌镇红五星村利用清淤后的山塘发展生态养殖,预计年均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10余户农户参与经营。
通过清淤扩容,苏仙区新增蓄水能力45.11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50亩;通过发展生态养殖,预计年均可为村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
清淤治水,治出了农业增效的“保障水”,治出了农民增收的“致富鱼”,更治出了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苏仙区的创新实践,为丘陵山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万明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