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东县流源村的宜居新生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扶秀玲 郴州报道

远山青如黛,云雾似含烟,山峦叠翠间鸟鸣婉转,清风徐来携花草清香。8月的周末,闲暇之余,我回到故乡——桂东县寨前镇流源村,沿着村边蜿蜒小径漫步,俯身能听溪水叮咚,似石缝间有人轻拨琴弦;抬头可见白墙黛瓦错落嵌在绿丛间,公路旁格桑花竞相绽放,竹林掩映中,灵气秀美尽显其中,一步一景,仿佛置身画中仙境。

图片1.png

寨前镇流源村一隅。(黄宇航 摄)

流源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清时期便是盐茶古道上的商贾云集之地。红色、古色、绿色资源丰富,全村总面积5.1万亩,辖27个村民小组,908户3150名村民依山而居,清澈的汶江穿村而过,小鱼在岩缝中畅游。一条柏油马路绕山坳通往一个个庭院,欢声笑语传来,彰显淳朴民风。

近年来,流源村多次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红色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24年更获“特色精品村”殊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纷至沓来。村内26家民宿依山而建,为游客提供田园生活体验;2家楠竹加工厂里,机器轰鸣,竹制品远销四方;1家电子厂的车间内,妇女们指尖翻飞,不时传出欢笑。村民就近就业,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活富足又安康。

茶余饭后,我带着家人沿着河岸徐徐前行,夏风中携来汶江的清凉,乡村生活好不惬意。

图片2.png

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邓力群同志故居。(黄宇航 摄)

汶江河畔有人家,笔架山下炊烟起。原中央书记处原书记、中宣部原部长邓力群同志的故居静立于此。少年时期的他从此踏上红色革命征程,足迹踏遍山河。

1981年,邓力群同志倡导并组织“五讲四美三热爱”,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在这里口口相传、深入人心,村民自觉践行,俨然已成为这个红色村庄的“老规矩”。如今,在文明创建的旗帜下,大家共同维护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邻里关系,和谐氛围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文明乡风越发闪耀。

激活人文古迹,深耕“古韵文化”,让历史焕发新机。漫步至村中,农民运动讲习所庄严肃穆,青砖灰瓦间仿佛回荡着革命先辈的誓言;流源炮楼依然耸立,斑驳墙体诉说着峥嵘岁月……这些红色旧址慢慢清晰可见,成为孩子们传承革命精神的“活教材”。

下新屋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间别有风情,水口组的将军府、山口组的连珠桥古韵悠长,桥身爬满翠绿爬山虎,如岁月织锦。

村头的生态步道热闹非凡。竹影婆娑间,孩童追逐嬉戏;屋檐下、房门前,老人手摇蒲扇闲话家常,“谁家黄桃丰收卖了好价钱”“哪家孩子考上了好大学”,眉宇间满是安居乐业的温馨。

村部文化广场上,妇女们踏着晚霞旋律翩然起舞,炫起一幅红绿融动的暖色画。 电子加工厂车间里,朱爱东指尖平稳轻快,“每月两千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谈笑间,她已把成捆数据线码放整齐。

在娘家小住两天,恰逢村中赶集,集市熙攘,金黄金黄的传统美食——黄糍粑香气四溢,垂涎可口,每逢节庆村民围坐搓揉,代代相传的手艺承载着浓浓乡愁。

青娥山脚“竹海”生,翠竹翻滚浪赶浪,“沙沙”天籁似千万竹笛齐奏。因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和地形起伏,流源村楠竹资源十分丰富,全村4万余亩竹林,年产量达上万吨,素有“万亩竹海”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超90%,空气清新如洗,优良生态让民宿产业愈发红火。

潇湘民宿里,主人黄姐点亮檐下彩灯,“客人最爱这口山泉水焖的饭!”她掀开锅盖,氤氲热气裹着竹香,柴火味饭菜香随风飘向村间,行人啧啧称赞。村道上,载着楠竹的货车正缓缓驶向山外……

图片3.png

美丽村庄——流源村。(邓焱萍 摄)

携孩童归家时,晚霞中,和风里,满是晚稻的清香,美丽庭院中,老人、小孩眺望远处山林,眼里盛满着丰收的喜悦。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扶秀玲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520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