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东黄菌季:夜雨催生“黄金伞” 村民踏露采“山珍”

IMG_20250729_094857.jp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旭雄 郴州报道

凌晨三点的桂东深山,头灯光束划破雨幕,一双双沾满泥土的手轻轻拨开松针,采下那朵价值百元的“黄金伞”。

东边日出西边雨正是桂东境内山上各种菌类最佳生长气候。

七月末的桂东县,凌晨三点。细雨中的山路上,点点灯光在浓密松林间闪烁。头戴斗笠、身背竹篓的山民们手持镰刀,在湿滑的斜坡上小心前行——一场夜雨过后,正是黄菌破土而出的黄金时刻。

“看准了地方,两小时能采一篓子。”大塘镇盆洞村的张大爷抹去脸上的雨水,手中刚采下的黄菌色泽金黄,菌盖透出淡淡玫瑰红晕,“今年已经卖了五千多块,全靠这些山珍。”

IMG_20250729_100201.jpg

山间“软黄金”,村民的致富密码

桂东县农贸市场凌晨五时已人声鼎沸。蔬菜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竹篮里金黄色的黄菌标价令人咋舌:每公斤150至400元不等。买卖双方三五成群,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今年雨水好,黄菌特别多。”一位来自全溪的村民面前摆着两筐刚采的黄菌,不到一小时就被县城某餐馆抢购一空。他笑着数着钞票:“一天能赚七八百,比打工强多了”。

在这些交易背后,是一条延续数月的采菌产业链。每年从初夏开始,直至立秋,俗称“蒔田菌和出禾菌”,桂东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马尾松林中,这种被当地人称为“见手青”的珍稀菌类便悄然生长。

采菌人熟知菌群生长的“菌堂”,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更多菌群。他们知道,一朵不起眼的小菌菇,过一夜就能长成手掌大小。

“捡菌要看天时。”新坊村民郭大姐分享她的经验,“雨后必须立即上山,黄菌生长速度惊人。有时看着还小的菌子,过一夜就开伞了,开伞的价格要跌一半。”

在盛产期,熟练的村民每天可采摘5公斤以上新鲜黄菌。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两个月的采摘季能为一些村民带来2万至3万元的额外收入。对桂东这个山区小县而言,野生菌产业每年可以给全县带来一笔可观收益。

稀世山珍,为何价比黄金?

桂东县平均海拔881米,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城。森林覆盖率超过85%,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但黄菌仅生长于桂东县部分乡镇的特定山岭中,如东洛、普乐、大塘等十几个乡镇,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

学名为“玫黄黄肉牛肝菌”的桂东黄菌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菌盖直径可达13厘米,幼时呈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最神奇的是其变色特性:手指轻触菌肉,接触点会缓慢变成蓝绿色,因而得名“见手青”。

研究表明,玫黄黄肉牛肝菌的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香菇和双孢蘑菇,磷、钾、锌等矿物质含量也较高。其维生素C、烟酸和维生素E含量在菌藻类食物中位居前列。

“食用时嫩脆清香,是真正的山珍佳品。”桂东县一家餐馆主厨介绍,“清炒黄菌只需配上红辣椒,就是一道价值千元的美味。经常食用有美颜抗癌等作用”。

然而这种山珍至今无法人工栽培。多位专家尝试各种实验均告失败,使其更显珍贵。目前公开报道显示,玫黄黄肉牛肝菌仅天然分布于云南、浙江、湖南三省。干货市场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堪称菌类中的“软黄金”。

2017年8月,沤江镇高垅村村民曾发现一朵重达1038克的“菌王”,高17.5厘米,宽达46.5厘米。当地老人称,如此大的黄菌尚属首次发现,堪称“桂东黄菌之冠”。

IMG_20250729_100015.jpg

舌尖上的危险,识菇有方

随着野生菌交易日益火热,安全风险也如影随形。桂东县卫生监督部门每年此时都会发布警示:切勿采食无法准确识别的野生菌。如误食有毒菌类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蘑菇的菌褶比颜色重要得多。”微生物专家陈作红教授强调,“很多人只看颜色,这是非常危险的。有些剧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颜色相近,如黄盖鹅膏就和可食用的鸡蛋黄蘑菇、小黄蘑颜色相似。”

如何辨别毒蘑菇?专家总结了几个关键方法:

生长地带是重要线索。可食用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松树林等地上;有毒蘑菇则偏爱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颜色形态提供关键信息。有毒蘑菇菌面常呈红、绿、墨黑、青紫等鲜艳色彩,特别是紫色蘑菇往往剧毒;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无毒蘑菇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的菌盖中央凸起,形状怪异。

分泌物和气味是重要指标。撕断菌秆,无毒蘑菇分泌物清亮如水,菌面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易变色。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的则散发辛辣、酸涩、恶腥等异味。

民间还有多种测试方法:用葱在蘑菇盖上擦拭,葱变青褐色表示有毒;煮野菇时放入大蒜或大米,若变色即有毒;或将蘑菇汁液滴在纸上加白醋,变红或蓝则有毒。

“年年都吃的蘑菇,怎么今年吃就中毒了?”专家分析,“很可能误将颜色相近的毒蘑菇当成了可食用蘑菇。”

IMG_20250729_095641.jpg

林下经济,绿色财富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桂东县开始探索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地林业部门已启动松林保育计划,保护黄菌生长环境。

“生态改善让黄菌逐年增多。”该县一位环境监控者介绍,“有些熟悉菌堂的村民,一年可捡到3万余元。黄菌已成为产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县政府正规划将野生菌产业与生态旅游结合。游客可在向导带领下体验安全范围内的采菌活动,再到当地农家乐品尝新鲜烹饪的黄菌菜肴。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游客对山珍美味的追求,又保障了采食安全。

与此同时,黄菌加工产业链也在延伸。除了传统的晒干工艺,部分企业开始开发黄菌酱、黄菌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保存时间,提升产品附加值。

随着桂东黄菌名声渐响,这一藏在深山的美味正逐步走向全国高端市场。在保护与开发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当地政府的新课题。

桂东县农贸市场的喧嚣背后,村民的竹篮里不只是金黄的菌子,更是大山的馈赠。微生物研究站的数据显示,每100克黄菌含蛋白质20.02克,核黄素3.68毫克,铁含量高达50毫克。

但比营养数据更珍贵的是桂东良好的生态。在寨前镇、大塘镇等黄菌产区,随着生态条件改善,黄菌产量逐年增加。村民们的背篓里装着的不仅是山珍,更是绿水青山转化成的金山银山。

雨后初晴的桂东深山,松针上的水珠折射着晨光。村民们踩着露水下山,竹篓里装满金色希望。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旭雄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322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