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碗米粉,半城烟火。在郴州,米粉不仅是早餐桌上的主角,更是浸透山城记忆的味觉符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郴品郴味 ‘湘’当有味”专题报道,带你走近粉香四溢的米粉江湖,感受这些缠绕着米香与乡愁的银线,藏着郴州人“鲜辣生猛”的饮食哲学,也记录着几代人不断追求匠心与创新的奋斗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实习生盘佶榕 郴州报道
清晨五点,郴州南街的御鲜骨筒子骨鱼粉记已飘出浓郁骨香。何小华正将洗净、焯过水的猪后腿筒骨码进大锅。100根筒骨在巨型汤锅里翻滚,八角与黄酒等秘料,灶火调至文火慢炖四个多小时后,骨香裹挟着乳白汤汁,这是何小军家族传承三十年的味觉密码。
“每天要炖掉500根筒子骨,汤头见底就得续新骨。筒子骨需反复清洗四遍,血水去尽,鲜味才纯。汆烫去沫后,还要用肉沫‘吊鲜’”何小华边说边演示家传工艺,他舀一勺滚烫骨汤冲开碗底肉沫,瞬间让鲜味翻倍。衡阳特产的细圆粉在骨汤里翻滚5至6秒,配上溏心蛋和葱花,最后压轴的是沉甸甸的筒子骨,一碗“鲜”气腾腾的粉便有了灵魂。
这门手艺始于1990年的衡阳街头。何小华的母亲在衡阳街头摆摊时,偶然发现食客对熬汤骨头的痴迷。“当年我妈摆摊时,谁能想到熬过汤的骨头能成招牌。那时候别人卖1元的粉,我们已经卖到3.5元了。”何小华笑着回忆。鲜味秘诀在于对火候的极致把控,骨头需炖到筋肉将脱未脱,骨髓将凝未凝,既不能烂如泥,也不能硬如铁。如今何小华家族经营的27家门店仍然坚持“骨不脱肉、髓不流失”的标准,4小时文火慢炖让每根骨头都达到筋肉弹牙、骨髓饱满的完美状态。
深夜的粉店最能见江湖百态。加班族捧着骨头嘬骨髓的“簌簌”声,情侣分食一根筒骨的笑语,环卫工人就着热汤呼噜噜嗦粉的畅快。筋肉连着骨膜在齿间弹跳,骨髓用吸管“呲溜”一声吸尽。有食客专程从外地赶来,就为体验“戴手套啃骨,摘手套嗦粉”的仪式感。
从3.5元一碗的“粉中贵族”到如今日销2000碗的爆款,从街边摊到连锁店,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那根吸饱了时光的筒子骨。用时间熬制简单,以固执守护新鲜。这或许就是湖南人最擅长的魔法,让平凡食材在岁月里完成华丽转身。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盘佶榕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