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石崂岭下桃李艳

一线采访.jpg

文/陈应时

苍穹之下,有座神山叫石崂山。

山上,峰峦叠翠,云雾缭绕,草木葱葱,山花簇簇。

山下,书声琅琅,歌声嘹亮,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石崂山的沉稳厚重与大黎中学的生龙活虎,一静一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浑然天成,那是天地间一幅绝美的图画——像一位婀娜多姿、娴静温柔的母亲在一堆活蹦乱跳的孩子面前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石崂山不语,却见证了所有的一切美好。

那是信仰的美——一片真诚一片爱。

我曾从教多年,带着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造访了石崂岭下的大黎中学——这是一所典型的边远山区学校。

老家有句俗语:“教书坐烂椅”。细品如多维画,关键在“烂”字。若把“烂”字作形容词解,“烂椅”者,“破烂的椅子”也。教书坐的是破烂的椅子,可够寒伧。若把“烂”字作动词解,“教书的把椅子坐烂了”,说明教师辛苦。诚如是,此话有两层意思:一则教书的穷,相依为伴的椅子烂了,无钱更新,只好将就坐着;一则教书的苦,人家说“把牢底坐穿”,这只是夸张的说法,而教师把椅子“坐烂”就一点夸张也没有。

毋庸讳言,多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我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师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听说我是一个外省作家千里而来,校长陈李海激动不已。主客一落座,便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情况。闻讯而来的师生把我围成一个圈,如母亲的怀抱让我温馨无比——生活是文学的母体,作家是人民的儿子,这是人民对我的信任,更是人民对文学的敬仰,我简直受宠若惊!

诚然,这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县城中学无法可比,但师生精神面貌就一点不差。陈校长说,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工作和学习,靠的是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陈李海从教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教务处副主任、政教处主任、副校长,从2022年开始在大黎中学书记、校长一肩挑。

老师们对我说,这校长还是“有几把刷子”。他一上任,便来了“三板斧”,即一抓安全,二抓师德,三抓质量。

悠悠万事,安全第一。他围绕安全做了三件事。

一是饮水安全。大黎缺水尽人皆知,一到秋冬两季,当地自来水常常断供,对师生的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陈李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跑到镇党委书记苏有初面前诉苦,“跑到你的地盘上来当校长,连水都喝不上,这脸往哪搁?”

苏书记动容,亲临现场,当即拍板由镇政府解决了5万元帮学校打了两口水井,让师生们用上了干净清甜的水。

二是校舍安全。他与镇党委书记、镇长“跑步进城”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把学生宿舍整修一新,为了解决学生宿舍漏水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建了挡雨棚,并把球场进行了硬化。

三是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原来围墙形同虚设,校园可谓“四通八达”。他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围墙进行了完善和加高加固,对学生进行了封闭管理。镇党委书记苏有初亲自挂帅,出钱为学校周边安装了16盏路灯,实现了辖区之内最亮的是学校。并与公安部门一道,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学校门口小摊小贩叫卖声没了,社会闲杂人员闲逛骚扰的现象没了,学生下课铃一响“一窝蜂般直奔小卖部”的情形没了。

群众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话,我信!

那是奉献的美——一位教师一面旗。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陈李海说,当校长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善抓重点、难点,最关键的是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长就应是育人的专家。校长一旦长期远离课堂,就会变得“不专业”。校长本身是教师,应该懂得教育规律,懂得指导其他老师按照规律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办出高品质的教育。如果校长变成“单纯的行政领导”,就无法在教育教学上给予准确指导。

为此,陈李海校长身先士卒亲自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并要求所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任一门课、联系一个班、蹲点一个教研组、带一批新人,做到“老、中、青一股绳,传、帮、带齐努力”。

老教师江以光与校长同教数学,两人常常交流,异曲同工。他们说:“不管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都是好学生。因此,种地要因地制宜,从医要对症下药,教书要因材施教。”年轻教师蔡昌桂一起感同身受,在教学水平大提高的同时,获“梧州市优秀班主任”殊荣,并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

刚刚大学毕业考进该校任教的美女教师黄永婷,是太平镇人。她说,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工作,刚开始时确实想哭,但看到全校老师都那么任劳任怨,自己也就坚强起来了。她说,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最美的大黎。

一个近千人的学校,按照上级按师生比配备教师的要求,应配备60多名教师,但现在学校只有40多名,教师缺口达三分之一。可以说,每位教师都干了一个半人活。然而,学校井然有序,教师超负荷工作也无半句怨言。

教师们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领导置身教学一线,与教师同频共振,感同身受,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了一盏灯、一只蜡烛或一面旗帜,为了教育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那是丰收的美——一路汗水一路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如今,石崂岭下的校园成了师生的乐土、天堂和精神家园,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学业有成,诚实、感恩、自信、勇敢、勤奋、创新、自觉、自律、理性……一个个耀眼的词像一座座灯塔照亮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奋勇前行。

如今,校风变了,学风也变了,而且越变越好。

如今,领导变了,家长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理解支持教育。那种“学习成绩好,是他孩子聪明遗传基因好;学习成绩差,是老师没用”的偏见已经销声匿迹了。

镇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鞭策和鼓励,为师生们送上了一颗颗定心丸,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逐渐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宁苦大人不苦孩子,宁苦机关不苦学校,宁苦干部不苦教师”的艰苦办学精神已经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实际行动。

学校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朗诵、作文、唱歌、体育等比赛活动,让学生频频露脸,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当我走进校园时,学校正与镇党委、政府和西江鑫途矿业公司联合举办“颂家乡、庆元旦”征文竞赛。

陈李海获得“学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其他人也不负众望,一个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等荣誉像一朵朵鲜花芳香溢满校园。

教师精神抖擞,学生更是阳光灿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各种竞赛奖状醉了自己、醉了老师、醉了爹妈。

“扎根大黎何所有,石崂岭下桃李艳。”当我走出校园,古老而又年轻的石崂岭,飘来朵朵白云格外美丽,那是挚热的爱在飞翔……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应时

编辑:何晓露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756/83/1331749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