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互助会为贫困学生捐献礼包,爱心助学。
红网时刻通讯员 邓生祥 记者 何雨杏 郴州报道
“有了互助会,我再也不用为学习费用担心了。现在就想好好拼一拼,努力冲一冲,争取考一个好点的高中。”火红五月,正是初三学生迎中考关键期,同其他学生一样,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中学的胡志雄也在抢分夺秒做考前冲刺。 他说,“考好一点,既为了自己有个好出路,也不想辜负村里互助会的关怀厚爱。”
胡志雄家住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因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只得与高龄智障奶奶相依为命。家庭基本没有“造血”功能,时常出现经济困难,让他对求学之路和今后发展忧心忡忡。
不久前,得知胡志雄生活费出现了困难,官亨村互助会及时伸出了援手。由村支书胡丙灯作为普通会员代表,不仅给他送来了2000元资助金,还给他带来了一些学习生活物品。胡丙灯鼓励他,只管一门心思学习好,用知识改变命运,村里互助会将一直跟踪帮扶。
官亨村村支书胡炳灯在互助众筹活动中,带头捐款。
在官亨村,由互助会资助困难人群,胡志雄并不是个例。村支书胡炳灯说,“官亨村广种善田的风气源远流长,弘扬礼仁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善甲一乡的名号更是声名远扬。”
在官亨村胡氏宗祠正厅中央,悬挂着一块“善甲一乡”的牌匾,彰显着官亨村民勤劳淳朴、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胡氏祖训,让善行天下的优良传统一脉沿袭,代代相传。
雨后的官亨瑶族村文化广场,“一张借据”主题雕塑静静伫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延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消除了当地瑶民的疑虑和担忧。通过一直偷偷观察红军,深有名望的老人胡四德还发现,红军部队其实早已缺粮严重。在胡四德的提议下,村民匀出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由青壮年挑着赶着,送到了红军指挥部。
临别之际,红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找到了胡四德。他表示,村民之前支援红军的粮米等,红军一定会还,但眼下红军遇到困难,只好先打下借条,等革命胜利后,请乡亲们找人民的政府兑现。在地主还乡团“清算”的日子里,胡四德一直没交出这张珍贵的借条,而是藏在自家厨房的墙壁里,不曾向儿女透露一个字。
1996年春天,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准备在老房里垒一个新灶台,发现了一张红军借据,据实报告给了当地政府。1997年5月,当地民政等部门按照借条中所列物资的时价折算成1.5万元进行归还。在过着清贫日子的情况下,胡运海又将兑现款捐给了村里修整已破旧的小学。
一借一还、一捐一护,一张借条、几段真情,深刻诠释了官亨瑶胞崇德善、端品行的高贵情操,不断擦出“善甲一乡”的耀眼光芒,以善为核的传统,也催生出了新时代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
2019年,官亨村建立起了互助会,集结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等人士近一百人,设立理事会,建立众筹微信群。立足扶贫帮困和解决民生民需,实行群众点单、互助会领单、会员做单、公示评单,一元两元资助、一件两件捐物、一天两天帮工、田间地头指导技术、果蔬地里帮忙采摘等多元化善举,凝合会员点滴之力,汇聚起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官亨村互助会组织会员为种植大户义务帮工,抢时把秧插好。
“互助之情,没齿难忘!”去年疫情之下,受惠农政策激励,种植户胡平文发展了80多亩双季稻,早稻插秧时,却遇到了用工荒。互助会获悉后,发动20多名会员给他插秧,短短几天就帮忙把秧插好,让粮食生产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今年,在不断走深的党史学习教育浪潮中,官亨村互助会主动出击,立足服务群众,广泛开展了助力春耕、清淤扫障、帮工帮技等活动,也一次次发起了送物资、捐资金、爱心助学等义举,既掀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浪,也恢弘起了邻里守望、相扶相帮的和煦风气。
建会以来,官亨互助会共众筹3万多元,用于捐资捐物,对60多户困难家庭施以援手,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实现微心愿160多个,帮工服务达到150多天,也涌现出难以计数的大量暖心善举,成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靓丽风景。
“无论是当年一张借据故事,还是现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互助会,不同年代有不同表达,都在延续着官亨崇德扬善的好风尚。”胡炳灯表示,一定会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党史,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奋力建设幸福官亨,也将持续教育和引导好村民,发扬优良传统,树起文明新风,继续擦亮行善互助的金色名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生祥 何雨杏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