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日记】方南玲: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文/方南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脱贫攻坚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怎样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精准、更精细,确保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6月份以来,我带着责任、带着问题,集中两个星期的时间,采取明访抽查的方式,先后到延寿、土桥、马桥、大坪、文明等5个乡镇、20个贫困村,随机入户走访了42户贫困户,与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一起找路子、想办法、解难题,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我把第一站选在了延寿瑶族乡,这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乡。在官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热火朝天,7个村83户贫困户今年10月可以从山区搬进安置新村。我拿着贫困户名册,“点名”来到了贫困户胡建华家里,见到他一只手缠着绷带,69岁的残疾老母亲坐在旁边。询问得知,他最近在广东务工,高空作业时不小心摔倒手骨折了,现在在家里休养。他说,他每年务工的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在政府的帮助下,旧房子改造好了,自己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外打工赚钱,脱贫不是问题。我说,有一技之长,就不怕没有收入,脱贫致富也不是梦想。临走时,我安慰他好好养伤,叮嘱他照顾好老母亲。来到东寿村,我看到这个村子里,外出打工的能人把订单和技术带回来,兴办了一些小型来料加工厂,有做衣服的,也有做玩具的。据统计,全乡这样的小微企业有18家,吸纳了130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工资达到2000元。我心里感到既意外又惊喜,能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劳动增收,这就是最好的帮扶方式!走完四个村回到乡政府已经七点多钟了,大家完全忘记了饥饿,坐在一起畅谈想法和思路。大家觉得,要把就业帮扶文章做好,通过“人人有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服务协会、就业服务社加强对务工群众的沟通、组织和统计,让每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充分就业,实现“户户有就业”。离开乡里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虽然有些疲惫,但回想着边远乡村的新变化,心里感觉很欣慰,对脱贫攻坚更有信心。

  帮扶责任落实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到土桥镇,我随机走访了涧布村、南楼村、土桥村的贫困群众,抽查了解了结对帮扶人和驻村工作队的责任落实情况。从实际情况看,有喜有忧。喜的是通过近两年的帮扶,群众对干部的感情更深了,对政府的满意度更高了;忧的是少数干部的帮扶工作还没有做细做实,需要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我把完善闭环的责任体系,建立常态化联点督导走访工作机制,作为近期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并反复叮嘱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要扎实推进“四到农家八必访”,着力解决好“户户有帮扶”的问题。

  这次调研,我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在马桥镇最偏远的烟竹村,我与惠民生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平古认真交流,了解到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6户167人,种植生姜600亩,让贫困人口实现年均增收2200元。在大坪镇走访的10户贫困户,家家都种植起了柠檬香茅草,镇里通过引进锦绣农业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订单,企业提供技术、种苗、肥料和销售服务的方式,让农户种植香茅草每亩年收入在3500元以上,解决了全镇316户贫困户、1018名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问题。在文明瑶族乡,湖南零级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长垄、洞头、上章、良田、塘下、东山等村,建设2000亩有机水果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让2000户贫困户通过分红获得可持续收入,进一步把水果之乡的产业做强、品牌做亮。这些好的做法,让我想到,汝城要坚定打造粤港澳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把发展主导产业和小微产业有机结合,既解决群众增收问题,又推动经济长远发展。在做大做强产业的过程中,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大户+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做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壮大、贫困户增收目标。

  一路上,感受最深的,是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在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在加深。大坪镇鲁塘新村的朱战古老人说,“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很感激,但致富还是要靠自己勤劳,我七十多岁了,但我能做一天就要做一天。”他朴实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也让我看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文明瑶族乡洞头村贫困户范大林家中,看到年迈孤寡老人蜗居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我感到十分揪心。目前,以“户户有安居”为目标,全县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我对他说,您不用担心,现在您每个月都有低保,危旧房改造也有补贴,今年我们会把全县像您这样的危旧房都改造好,考虑到您的特殊情况,大家正在想办法,争取让您不花一分钱,就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虽然他听不太懂普通话,和我们沟通也并不多,但是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我们帮扶工作的认可。

  从文明瑶族乡返回,又已经夜深了。车子奔驰在回县城的厦蓉高速上,看着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我心里感到特别宁静和温暖。从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里,从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中,我看到了汝城正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上。我相信,只要我们弘扬“工匠精神”,拿出“绣花功夫”,强化责任担当,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勤劳致富、绿色崛起的小康路!

  (作者系中共汝城县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方南玲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178/2017/0628/4849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