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 通讯员 谭利炳 张紫怡 郴州报道
秋日暖阳下,安仁县大塘村的村头巷尾,流动着一抹抹鲜艳的“驻村红”。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四富和队员们穿在身上的红马甲上,姓名、职务、电话一目了然。这个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却巧妙地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知道他们是驻村工作队员,我们有什么想法就知道该找谁说了”村民唐新智笑道。就这样,以“亮身份”为起点,安仁县驻村帮扶系列举措,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今年以来,安仁县在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中扎实推行“亮身份、讲党课、深走访、办事实”工作法,推动驻村工作队员真正沉下身、融进去,精准对接民需,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力量。

亮身份,拉近干群距离。在安仁县,一张张印有工作队员清晰照片、职务、姓名和联系方式的“驻村帮扶联系卡”,不仅醒目地张贴在党群服务中心,更被主动送到村民手中,甚至直接粘贴在困难群众家中。这一“亮”,亮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接通的是浓浓的民心,确保群众遇事能“找对人”“找得到”。
讲党课,凝聚乡村共识。夜幕下的乡村,“微党课”和“屋场夜话”气氛正热。驻村工作队员用亲切的乡音土语,结合身边实例,讲解党的惠民政策,分享驻村心得,并诚恳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龙市乡玉峰村,忙完农事的党员群众,围着八仙桌,正在侧耳倾听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党课,时不时还提出几个疑问。这种“八仙桌议事”的方式,不但将政策宣讲出去,同时又听取了群众对乡村发展的建议和对驻村工作的真切评价。这种接地气的交流方式,已使政策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有效汇聚了发展合力。
深走访,精准把脉需求。帮扶要精准,摸底须先行。各驻村工作队秉持“走透透”原则,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面对面聊家常、问需求,详实记录于驻村日志。古铛村驻村工作队正是在走访中,察觉到村民农闲后文娱生活单调,渴望看“电影”和“看戏”的普遍需求;同样,东桥村驻村工作队在走访学校时,了解到华王中学学生因没有统一校服,影响了集体活动风貌的问题。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切信息,为后续精准施策打下了坚实基础。龙市乡玉峰村第一书记到任后,通过深入走访,迅速掌握村情民意,收集各类意见建议60余条。

办实事,破解急难愁盼。走访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古铛村村民的文化渴求,工作队立即行动,联系县电影公司和花鼓戏剧团,成功开展“送影下乡”“送戏下乡”。当花鼓戏在古铛村精彩上演,村民聚拢欣赏,孩童嬉戏,连路过司机也驻足观看,寂静的村落顿时热闹非凡,文化活力悄然焕发。面对华王中学学生的校服需求,东桥村驻村工作队与村委发动爱心人士捐赠,243套秋季校服及时到位,学校活动开展面貌焕然一新。在玉峰村,驻村工作队组织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新搬迁了党群服务中心,打通了困扰600多名村民的绕组路堵点;为保障村民出行安全,官陂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市交通部门争取资金,协调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对跨通村公路灌渠进行补漏维修。
从争取资金完善设施,到落实产业奖补、公益岗位,再到关爱困难群体,驻村工作队将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驻村工作队已累计争取帮扶及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解决各类问题1130个。
为确保“四字诀”招招见效,安仁县着力建强驻村铁军,通过科学组队、严格遴选,确保195名工作队员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并建立常态化培训管理及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工作队员的积极性。
如今,在“亮、讲、访、办”四字诀的精准指引下,安仁县驻村工作队已成为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乡村发展的“助推器”。从古铛村夜晚重现的欢声笑语与华王中学学子们崭新的校服,到玉峰村便利的新村部及官陂村畅通的道路,一件件实事的落地,一处处面貌的改善,使驻村帮扶工作不仅“驻”进了村里,更真切地“住”进了群众心里。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利炳 张紫怡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