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自2012年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任务以来,相继承办湖南省“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培训项目277项,培训在岗教师26632人;培训税务、国资、烟草、人大、银行、司法、工会、工商联、乡村医师等企业行业业务骨干10000余人,初步形成了教师培训、行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相互支撑、相互搭台的多渠道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先后被各级主管部门评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影子实践先进单位”“湖南省首批学科教师培训基地”“郴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郴州市中小学校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基地”“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实践基地”“湖南省放射卫生培训基地”“湖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湘南学院围绕“如何依托上级部门、学校和社会的丰富资源条件,立足本校更精准、有效的实施国培?如何加强国培实施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确保项目实施有效运行?如何争取省国培办、市教育局与县(市)区教育局、中小学培训基地校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如何调动培训专家和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与反思,提出了“全员培训、精准培训、特色培训、质量培训”的工作要求和“做有价值、有情怀、有温度培训”的工作理念,努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暖心培训品牌,提炼出了“二三四”即建立二个机制、建设三支队伍、抓好四个环节的地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新模式,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湘南学院全景图。
一、建立二个机制,形成培训合力
(一)建立校内“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根据“一统二分”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即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相关院系处室统分结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确保机制有效运行,做到了“三保障,二监督,一带头”。
1.三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顾问,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国培、省培、市培、行业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由继续教育学院主管,相关院系承办,部门协调配合。
二是制度保障。学校相继出台了《湘南学院“国培计划”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湘南学院“国培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湘南学院“国培计划”项目管理职责条例》《湘南学院培训课酬标准实施细则(试行)》《湘南学院培训安全管理条例》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学校培训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政策保障。出台奖励政策,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培训方面的论文或出版专著,参照学校科研奖励办法执行;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项目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前10%的,给予相应奖励。出台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认定政策,规定:成人教育、教师培训及校外兼课课时认定。教师完成成人教育或教师培训课时,主要指承接本校成人教育学生的教学(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和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下达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培训任务(须有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其课堂教学时量纳入职称评审课堂教学时量计算范围。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与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了培训质量与效果。
2.二监督即履职监督、经费监督
一是履职监督。实施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了项目首席专家的职责与权力,对项目首席专家实施“一岗双责”制管理。
二是经费监督。学校财务、审计、纪委定期对国培专项经费进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3.一带头即领导带头
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参与国培。校领导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和培训专家,并多次荣获“优秀培训者”荣誉称号;其次是承办院系或具有学科背景的部门负责人带头担任首席专家。事实证明,领导带头参与国培工作,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培训团队的打造。
(二)搭建校外“三位一体”沟通机制
根据“服务地方,主动对接”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校外“三位一体”沟通机制,即学校——省教育局——市县教育局(培训机构)信息畅通、无缝对接、形成合力。为确保机制有效运行,做到了“主动四对接”。
一是主动对接省市教育系统,争取“国培计划、市培计划”项目花落我校。主动联合郴州市教育局共同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与训后跟踪等工作,主动遴选申报承担“国培计划”“市培计划”项目,鼓励我校培训专家积极加入湖南省、郴州市教师培训队伍行列,主动邀请市县教育局领导参加“国培计划”项目开班典礼和结业典礼,积极争取成为郴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郴州市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基地和湖南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尤其是在2025年度郴州市39个(“国培计划”10个、“市培计划”29个)教师培训项目全国公开遴选中中标21个项目,占2025年郴州市教师培训项目总数的53.85%,为承办郴州市教师培训项目年度历史之最,很好服务了郴州市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主动对接项目县,确保培训精准实施。培训项目实施前,项目首席专家事先与国培项目县进行沟通,主动虚心听取项目县的意见,并根据遴选公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狠抓项目申报书撰写,不断优化、反复打磨项目申报书,中标后及时优化项目实施方案,交省国培办、市教育局与县教育局审核后方可实施。

赴郴州市永兴县开展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活动。
三是主动对接省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做好省外异地培训工作,学校主动对接省外高校、培训机构,通过签订异地培训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职责与权力,确保异地培训顺利完成。
四是主动对接优质中小学校,落实培训项目考察实践基地。
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主动对接湖南省优质中小学和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相对固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校培训考察实践基地,夯实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基地校”共同体建设。
二、建设三支队伍,增强培训实力
(一)健全培训队伍
1.建设好培训专家团队
精良的培训专家团队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采取“内外结合、资源共享”的方式,建立健全了由国培专家、高校专家、一线优秀教研员和教师、优秀学员、网络研修专家组成的“五位一体”专家数据库,建立了由300余名专家学者、一线基层教师、地方行业骨干组成的《湘南学院首批培训专家数据库》。

培训管理团队风采。
2.建设好项目管理团队
建立由项目顾问、项目总负责人、项目首席专家、项目联络员、班主任、后勤人员组成的项目管理团队。各项目配备一名项目首席专家和两名班主任即学习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要求项目首席专家必须由具有高级职称、相关学科背景、一定的培训经历、较高学术水平的校内外专家担任。
3.建设好培训基地校
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双向奔赴,建立起由湖南省内外高校、湖南省及郴州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省市县中小学(幼儿园)组成的培训基地校。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郴州市一中、郴州市二中、郴州市六中、郴州市九中、郴州市十五中、郴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湘南中学、郴州苏园中学、湘南学院附小、郴州市机关幼儿园、郴州市一完小、郴州市三完小、郴州市九完小、郴州市六十七完小、郴州市十九中学、郴州市六中新飞学校、观山学校、资兴市立中学、资兴市一完小、宜章职中、嘉禾教师进修学校、永兴教师进修学校、安仁教师进修学校等基地校和湘南起义纪念馆、“半条被子温暖中国”陈列馆、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第一军规颁布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后续还将不断继续增加。
(二)培养培训情怀
以红色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培训团队拉练活动,组织国培省培、市培项目首席专家、校内培训专家、管理团队成员分别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接受红色革命历史教育,现场召开座谈会,反思培训工作中的短板与弱项,展望培训规划与设想,培养培训情怀。

项目管理和培训团队开展“不忘培训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三、抓住四个环节,创造培训活力
(一)抓住项目需求调研环节。每年3-4月份,郴州市教育局和我校共同组队分别深入到郴州市11个县(市)区开展项目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教师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后续项目遴选申报,撰写高质量项目申报书提供了精准化、合理化、高质效的依据与保障。
(二)抓住课程方案制定环节。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学校要求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国培课标,也要凸显自主特色,更要贴近学员实际需求。突出团队建设、专家引领、小组讨论、参与体验、案列研讨、实地观摩、学员反思等关键的课程设置环节。
(三)抓住项目实施培训环节。
1.注重精细化。制定了项目实施流程图:项目需求调研→制定实施方案→拟定开班通知→建立学员QQ群→制定学员手册→联系授课专家→布置培训现场(含学员座位牌) →组织学员报到→严格学员考勤(要求学员亲自签到,不能代签) →开班典礼→ 破冰活动→全程录像、摄像→组织学员听课与反思→结业典礼→项目总结→训后跟踪。
2.注重人性化。通过短信或微信提醒专家的行程安排、天气情况;在培训教室里配备饮用水、茶叶、日常药品等生活用品;关心与关爱培训期间生病或受伤的学员;组织篮球赛、排球赛、登山活动、看电影、茶话会、文艺晚会、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考察等系列班级文化娱乐活动等。

国培资深关爱班开展全套体检关爱活动。
3.注重特色化。坚持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以特色促培训的培训理念,创新各种学习方式如立足地方红色资源、创新培训思政内容;打造班级文化如通过购置文化衬衫,设置班徽、班歌等方式开展团队文化建设等。

培训班在汝城沙洲“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4.注重成果化。一是用‘心’做学员专业发展的陪伴者。培训期间,鼓励学员积极展示;培训结束,激励学员撰写心得体会、小论文等培训成果并予以评选和汇编,由学校单独或联合市教育局发放荣誉证书。做到了学员展示给奖励,成果评比发奖状,汇编成果可视化。二是用‘爱’做以‘学’为中心共同体的营造者。培训中通过融入红色文化、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员学习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三是用‘实’做现场考评促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培训结束时,要求每位学员通过PPT现场汇报学习成果(5-8分钟),安排专家进行现场点评,考核通过的方能颁发结业证书,从而倒逼学员进行成果转化。

(四)抓住项目总结与训后跟踪环节。项目结束后,我们一方面召集首席专家专题研究如何撰写好自评报告,通过头脑风暴法,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争取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自评报告;另一方面通过学员QQ群、微信群、网络学习平台、专家下校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指导,积极搭建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参训学员坚持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专业成长之路的长效研修机制,做到了训后不失联、平台不解散、服务不停止、持续发力促成长。

2024年参训学员训后跟踪与2025年培训需求实地调研行动。
总之,“二三四”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新模式是湘南学院多年来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以国省省培计划为抓手,不仅确保了学校国培省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积淀了丰富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经验与培训成果,还带动了“市培计划”、行业培训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为其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效借鉴,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系湘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邓建安)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建安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