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远山念凤——桂东一家四代人的七十载寻亲记

“这就是我的爷爷——钟山凤,志愿军二十军五十八师山炮团战士,1951年在朝鲜丰乡战斗中牺牲。”近日,钟远山再次打开“中华英烈网”,指着屏幕上的“钟山凤 烈士”,话语有些激动。

“2025年9月13日”这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正是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的日子。钟远山一家四代人跨越七十余载的寻觅在这一天有了回响,那些压在一家人心头沉甸甸的思念,也终于有了归处,得以安放。

“远山”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我的名字,更是一家人对“山凤爷爷”的思念。

图片 1.png

在中华英烈网找到“钟山凤”爷爷。

出生那年,曾祖母颤颤巍巍的手,抚摸着襁褓中的我,一遍遍呢喃:“是男仔,就叫远山吧,记着你在远方的山凤爷爷,找他回家。”

1950年,山凤爷爷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从此成了家里的牵挂。“远山”便成了一家人紧紧攥住的一根线,这头是我,另一头就是我从未见面的“山凤爷爷”。

曾祖母踮脚盼儿归,爷爷辈和父辈攥着模糊线索“裂心”寻找,长大后的我面对冰冷的屏幕反复搜索、刷新网页。这根线,牵动着全家人七十余载的“寻亲心”。

今年九月,听到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我便反复搜寻“中华英烈网”。

那天,“钟山凤”三个字出现在我的电脑屏幕上,我兴奋地立即“查看详情”:“桂东县贝溪乡大岭村堆仔下组人。”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是思念,是激动,还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终于找到爷爷了!”

族谱中记载,钟山凤爷爷生于1914年的夏天,那时的大岭村,藏在深山层峦叠嶂的云雾里。

爷爷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不仅念过旧式私塾、读过高等小学堂,还曾背着布包、翻过山梁,远赴桂东县城去接受更系统的高阶段新式教育。

他写得一手端正的毛笔字,农闲时总帮乡亲们写家书、记账目,明事理的他,似懂非懂中按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帮助村里人。老辈人总说:“你山凤爷爷打小就认‘理’,知道哪条路是为穷人走的。”

战火纷飞年代,山凤爷爷担任村干部,始终心系乡邻,深受大家信赖。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的他,看清了旧社会的腐朽,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保家卫国,为百姓谋安宁”,爷爷从小就立下志向。他怀着对正义的向往、对百姓的牵挂,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他穿上志愿军军装,跨过鸭绿江,奔赴新的战场。

从为乡邻遮风挡雨的村干部,到为民族解放而战的革命战士,再到穿上志愿军军装,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护佑他人”的初心永远根植在他的心间。

七十多年来,“烈属光荣”牌匾一直高高挂在祖居堂屋的正上方。每年清明,亲人们都会往朝鲜的方向摆一碗米酒,祭拜山凤爷爷。

小时候,“山凤爷爷”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长大后,从大岭村到沙田镇,从红军战斗过的大岭坳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纪念地,踩着爷爷当年走过的路,才慢慢懂得:他不是影子,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棵树,他扎根在桂东的土里,枝丫伸向我们每一代人的心里。

再次打开中华英烈网,看着那几行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我的思念不再模糊,人生不再遗憾。因为爷爷的故事,早已被桂东的风、沙田的雨、大岭坳的山峦记着:那个帮乡亲写家书的少年,那个听红军讲故事的青年,那个在朝鲜战场上扛着炮筒的战士,永远是我们家族里“活着”的英雄,也是桂东这片红土地上永不褪色的丰碑。

如今,站在祖居门前,望着不远处贯通的“红军隧道”,看着高速路护栏从您故居门前伸向远方,我也懂得“远山”这两个字从来不是“找到就停”的使命,是要“带着故事往前走”的责任。您和桂东这片红色热土的故事,我们会一直讲下去——讲给村里的孩子听,讲给桂东的游客听,讲给每一个记得英烈的人听。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钟远山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54/65/1536911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