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下莽山”之蝶变|一个馆:生态风景变科普场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刘玉芳 郴州报道

在宜章县的南岭山脉深处,一条全球仅存500条的莽山烙铁头蛇悄然爬过红外相机镜头。这张由科研设备捕捉的影像,不仅成为珍稀物种保护的重要数据,更通过科普工作者的转化,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手册里的生动教材。这场“蛇中熊猫”从科研标本到科普IP的转变,正是莽山自然博物馆实现“生态风景变科普场景”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大投资推动系列工程建设,构建起“硬件升级—内容创新—价值转化”的三维蝶变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f964446ace287045b47989e0be50c421.jpeg

莽山自然博物馆。(梁山/图)

科研设施的科普化转型

在莽山自然博物馆,一群学生正通过互动屏幕观察摩天岭水文站的实时数据。十年前,这些专业监测数据还仅对科研人员开放。这种变化源于莽山启动的“科研设施科普化改造”工程,将生态定位研究站、水文站、气象站等科研基础设施转化为科普体验平台。

9月中旬,莽山自然博物馆改造完成,被升级为集标本展示、活体观察、虚拟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其中“烙铁头蛇保育展区”采用半透明生态缸设计,既满足科研监测需求,又让公众直观了解这一特有物种的生活习性。

55dfedff2c84f98eeb62bb9de63ce4a1.jpeg

青龙秘境。(梁山/图)

此外,莽山还打造了绿色营地,实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体验的无缝衔接。学生们在VR教室里学习南岭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后,可立即踏上野外步道验证所学知识。同时,这种创新性设计让科普场景延伸至每一处景观节点。在200公里巡护步道上,树立的800块界碑标识,被改造为兼具地理信息与物种介绍的科普站牌。

科研与科普的融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莽山大塘坑气象观测站,游客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电子屏,对比60年来的气候数据变化;生态定位研究站定期举办的“科学家开放日”,让公众亲眼见证如何从土壤样本中检测出黄腹角雉的活动痕迹。这种“边保护边展示”的模式,使莽山的每台监测设备都成为教育工具,每片原始森林都变成“活实验室”。

自然教育的生态化实践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叶子上的咬痕,可能来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林狸的晚餐。”在莽山的林间课堂上,持证自然教育师正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与动物的生态关系。

这支由1名中国林学会认证自然教育师、2名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导师和16名专业科普人员组成的教育团队,构成了莽山科普转型的核心力量。他们开发的“千姿百态的叶子”“我与小动物有个约会”等特色课程,巧妙地将南岭山脉的生物多样性知识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学内容。

dcc4026bebce41231bd607e2d18750eb.jpeg

莽山烙铁头蛇标本。(梁山/图)

科普内容的生产机制也暗藏匠心。莽山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将科研数据转化为科普资源。300公里调查收集的2万组野生动物影像,被剪辑成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科普短片;红外相机捕捉的林麝活动画面,成为“森林夜行性动物”课程的生动教材。宜章县第一中学学生据此制作的《不被打搅的相逢》科普视频,斩获郴州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印证了“科研数据故事化”模式的成功。

莽山每年举办的特色活动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科普矩阵。“探秘莽山”研学活动年均接待2700余名中学生,通过植物观察、观鸟体验等沉浸式项目,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面向社会公众,2024年通过现场观摩、书籍发行、生态监测站挂牌等形式,吸引了超过2万人次参与。在“虫虫世界”夏令营,来自广州、深圳的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观察629种昆虫,这种近距离接触自然的体验,远比课本知识更具感染力。

瑶乡文化元素的融入也让科普内容更具地域特色。在莽山瑶族乡的支持下,科普工作者将瑶族先民“靠山吃山、敬山护山”的传统智慧,转化为“民族生态伦理”课程,通过蕨根糍粑制作体验,讲解可食用植物保护;借助狩猎工具展示,阐释野生动物保护理念。这种文化浸润式的科普方式,使生态教育摆脱了生硬说教,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格局

今年1-8月,莽山接待游客216.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9亿元,同比增长11.82%、12.51%。这组数据,揭示了莽山科普转型带来的价值闭环,通过科普教育提升生态价值认知,借助生态旅游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再将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如今的莽山,已形成“保护—科普—旅游—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普场景的打造直接带动了当地发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周边村庄兴起的民宿产业、休闲农业,使茶叶、苦笋等农特产品通过科普旅游渠道身价倍增。瑶胞们放下农具,拿起讲解器,成为生态导游和民俗文化讲解员。莽山烙铁头蛇发现者陈远辉的传奇故事,和蛇类相关科普知识成为科普活动的特色环节,既增加了收入,又传承了文化。这种“科普惠民”模式,让保护生态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

fac3fb9d717a38bbf4c6081f3d591c1a.jpeg

莽山自然博物馆。(梁山/图)

生态科普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莽山先后斩获“全国生态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等称号。2024年被评为“世界旅游名山”,其首创的无障碍山岳型旅游模式被文旅部评为“全国景区提升经典案例”,吸引了刘慈欣等文化名人前来探访,“现实版太空电梯”的科幻意象让莽山成为跨界融合的科普IP。这种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使科普受众从中小学生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科技创新为这种双赢格局提供了技术支撑。莽山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和北斗卫星定位预警系统,既保障了生态安全,又成为“智慧生态”科普展区的核心内容;100余台红外相机构建的监测网络,既为科研提供数据,又为科普提供素材。这种“一物两用”的资源利用模式,最大化提升了生态投入的综合效益。

莽山的蝶变之路揭示了生态科普的新范式,它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展示,而是通过硬件设施的科普化改造、科研数据的故事化转化、在地文化的教育化运用,构建起沉浸式、互动式、浸润式的科普场景。

在这里,每块界碑都是科普讲台,每台监测设备都是教育工具,每处自然景观都诉说着生态故事。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秘境,到“天下莽山人共知”的科普殿堂,莽山的实践为中国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刘玉芳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3/52/1529132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