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这里,每一寸山水都在书写独特的篇章。让我们走进“多面”宜章,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五大感官维度,深度感受宜章自然与人文特色。
清晨的莽山西岭村,薄雾缭绕。村民赵王保背着竹篓走进茶园,指尖轻掐间,一芽一叶带着晨露落入掌心,青嫩的茶汁渗出微涩的草木香。海拔800米的云雾滋养,让这里的茶叶自带清冽的山野气息,仿佛锁住了整座莽山的晨雾。
赵王保把采回的鲜叶摊晾在竹席上,随后在一个柴火灶生起火,洗净的铁锅烧至滚烫。“这个步骤是杀青,温度要高一些。”他一边将鲜叶入锅,一边还不忘讲解。随后在柴火灶前快速翻炒,青草气渐渐转为甜香。
“火候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涩。”这位老茶农说,世代相传的手感,让茶叶在这一刻完成香气的第一次蜕变。瑶族制茶人相信,揉捻时的力道决定了茶香的层次,唯有恰到好处的揉压,才能让茶香既高扬又持久。
最后的工序是炭火慢烘,这一步也尤为关键,温度要稍低,茶叶铺在竹筛上。随着水汽蒸腾,茶香逐渐沉淀,从鲜灵转向醇厚。一小时后,干茶成型。
茶香引路,产业生花。十年前,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茶叶还只是村民自饮的土产。如今,村里成立了5个茶叶合作社,“莽山银翠”已斩获“湖南名茶”等多项殊荣,“莽山红茶”更是培育出“瑶山红”“莽仙沁”等六大品牌。这些品牌在国际农博会上屡获金奖。
为提升品质,莽山瑶族乡免费为茶农发放茶苗,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这片曾经深藏大山的茶香,如今正通过产业链条飘向更远的地方,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莽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黑豚养殖、禾花鱼养殖等特色产业。30余家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门板宴、瑶家赛鼓等民俗活动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雨杏 胡用梅 张浩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