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仁:振兴路上 党员徽章映初心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谭利炳 阳波 郴州报道

湘南山峦叠翠的安仁县,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总能看到一群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的身影。农业发展碎片化、产业根基待夯实、自然灾害来袭……重重挑战横亘眼前。面对这些“硬骨头”,安仁的党员干部没有退缩,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巴掌大的田块里摸索科技种粮的路径,从苍翠的茶园中挖掘致富的“黄金”,更在汹涌的洪水前筑起守护生命的堤坝,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ac66debe0a9fa234cc80b856309f07.jpg

安仁地处丘陵地带,农田星星点点散落丘壑之间,冬闲时节,大片田土“沉睡”。田块零碎、冬田利用率不高,这些问题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党员干部带头,迎难而上。早熟油菜品种被引了进来,全程机械作业开进了田埂,“补丁田”“巴掌田”渐渐消失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平整开阔的高标准农田。永乐江镇排山村的改变就是生动写照:连片的土地上农机奔忙,村民算了一笔账,综合人工成本直降六成以上,秧苗活下来的多了,土地也尽其所用。提起过去,“田块变小变浅,心里越种越慌”的担忧早已翻篇。如今,冬闲田利用率冲上了90%的高位。这方土地依靠“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蹚出了一条智慧农业的示范路径。

5d07e10cb8d7dd693b962547ccc22de.jpg

就在农田向科技要效益的同时,安仁县对“绿水青山”价值的深度挖掘也在同步推进。三年前,金紫仙镇的豪峰茶业,还只是一个产值不足百万的小作坊。但在当地党员干部眼中,这片绿水青山孕育的绿叶,就是振兴乡村的金山银山。他们积极推动企业升级,智能加工车间拔地而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紧密联结了千家万户。仅仅几年光景,茶产业在这里迸发活力,综合产值跃升至2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3000名乡亲就业增收。为了给产业增添文化韵味、拓宽路子,党员干部们又张罗起手工制茶大赛,让悠远茶香与山水旅游相映成趣。曾经深藏山坳的小作坊,如今化身为驱动一方经济、守护一片青山的强力引擎——小小的“绿叶子”,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百姓兜里的“金叶子”。当清醇茶香翻山越岭飘向全国,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真谛。

8827abc13a0bb3648bf2e958a2d05ba_副本.jpg

然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并非总是风和日丽。2024年夏天,“格美”台风裹挟着暴雨突袭安仁。安平镇视平村洪水肆虐,陷入险境。关键时刻,那一枚枚党员徽章,就是冲不垮的堤坝。洪水漫过屋顶,瘫痪在床的张家德老人危在旦夕。现场的党员干部当机立断,扯下床单制成简易担架,硬是靠着手抬肩扛,将老人稳稳托举转移至安全地带。暴雨如注,洪水涛涛。党员突击队员的身影在浊浪中穿梭,他们撑起小船,深一脚浅脚踏着泥泞,靠着肩膀背起老人、抱起孩子……200余次的往返,一场与洪水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最终将650多名身陷险境的群众一个不少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风雨平息、茶山飘香时,安仁党员干部的脚步并未停歇,始终“干”字当头,躬身力行促振兴。百年征程,从南湖红船到复兴巨轮,支撑中华民族破浪前行的,是骨子里的自信自立和苦干实干。今天的安仁大地上,这份信念,由广大党员干部在田间、车间、在风雨中用行动践行。垄上的每一片新绿,制茶车间里的每一次精心揉捻,抗洪归来身上的每一块泥斑……都在无声述说着:党员的信念力量,最终要化为百姓看得见的“实绩”。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甩开膀子干给乡亲们看。”安仁的党员干部们深谙此道。他们以田间精耕的智慧破局,以产业升级的勇毅突围,更以危难时刻的无畏担当守护家园。一枚枚闪耀在沃野之上、奔跑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徽章,正引领着安仁走向更富足、更安澜的明天。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利炳 阳波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1/90/1511005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