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防中暑的问题上,民间流传着不少“土方法”,但其中很多其实是误区。这些错误认知不仅无法有效防暑,还可能对健康造成隐患。今天,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就来逐一辟谣,帮大家避开防暑“雷区”。
误区一:中暑后猛喝冰水能快速降温?
很多人认为中暑后喝冰水能“瞬间解暑”,但这其实是错误的。中暑时人体核心温度升高,胃肠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摄入大量冰水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冰水会使身体毛孔突然闭合,阻碍热量散发,反而加重中暑不适。
正确做法:中暑后应饮用常温的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少量多次饮用,让身体逐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误区二:穿深色衣服更吸热,夏天必须穿白色?
“深色衣服吸热”的说法并不绝对。在高温烈日下,如果处于直接暴晒环境,深色衣物虽然吸收热量多,但能减少紫外线穿透布料损伤皮肤;而浅色衣物反射阳光的同时,也会让紫外线更容易透过织物到达皮肤。
正确做法:若长时间处于户外暴晒时,应选择深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若处于室内或阴凉处,浅色衣物更利于散热。
误区三:空调温度越低越不容易中暑?
长期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若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且未采取防护措施(如补水、遮阳),可能增加中暑风险。室内外温差过大(如>10℃)时,身体调节负担加重,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可能诱发后加重疾病。
科学控温: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 26-28℃,保持室内外温差在 5-7℃之间,同时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密闭环境滋生细菌。外出前气温过渡性适应,保持持续补水,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防护。
误区四:喝藿香正气水是预防中暑的“万能药”?
很多人把藿香正气水当作防暑必备品,但它其实更适合治疗 “阴暑”(如空调房受凉引起的不适)。对于高温暴晒导致的 “阳暑”,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成分可能加重脱水,反而不利于散热。
用药提示:预防中暑无需提前服药,出现头晕乏力时可通过补水休息缓解,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
误区五:出汗越多越容易中暑,应该止汗?
夏季出汗是身体的自然散热机制,强行止汗(如涂抹强力止汗剂、穿不透气衣物)会阻碍热量排出,导致体内积热过多,反而增加中暑风险。
正确做法:出汗后及时用毛巾擦干,更换透气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即可,无需刻意止汗。
掌握科学的防暑知识,避开这些常见误区,才能让我们在高温天气里真正做到有效防护。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提醒您:预防中暑的核心是保持身体水分平衡、维持正常散热功能,而非盲目依赖偏方。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志萍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