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科普|夏季中暑急救指南:科学应对高温下的健康危机

在夏季持续高温天气中,当气温超过35℃,人体散热机制容易失衡,中暑便可能趁虚而入。年老体弱者、有基础疾病者、户外工作者,甚至办公室白领,都有可能受到这一高温疾病的威胁。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提醒: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不仅能快速缓解不适,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识别中暑的不同阶段是急救的前提

轻度中暑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预警症状:体温略高于正常水平(37.3-38℃),伴随头晕、口渴、大量出汗、四肢无力等表现。此时若及时干预,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恢复。需要注意的是,补水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饮用不超过200毫升,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当发展为重度中暑(热射病),情况则较为危急。患者体温会急剧升高至 40℃以上,出现无汗、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这是由于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核心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的全身性急症,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可高达 50%。

此时需立即采取三步急救措施

第一步是快速降温。解开患者衣物,用32-38℃的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将患者置于空调房间(温度设定在20-26℃),配合风扇加速空气流动。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身(可能引发酒精中毒)或冰水直接浸泡(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第二步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此时切勿强行喂水,可使用湿棉签湿润嘴唇缓解口干,待意识清醒后再逐步补充液体。

第三步是紧急就医。即使症状暂时缓解,也必须尽快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热射病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需要通过血液检查、降温毯等医疗手段进行系统干预。拨打急救电话时,应清晰说明患者所在位置、体温数值及主要症状,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准备抢救设备。

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中暑风险

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确需外出时做好防护:穿戴透气浅色衣物、宽檐帽,涂抹 SPF30以上的防晒霜;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饮品,每15-20分钟饮用100-150毫升;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应避免单独在高温环境中停留过久。

夏季高温天气虽给生活带来不便,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和预防方法,就能有效应对中暑风险。当身边有人出现中暑症状时,保持冷静、正确施救,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健康与安全。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志萍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1/74/1516770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