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从惠
1984年,我21岁,从师专毕业,拿着学校开具的派遣单,到了汝城二中报到。
学校距县城有约七公里,位于东部叫土桥的一个田垌中心,紧靠一座约500米高的独立石山,似一硕大巨柱,兀然耸立,名天柱山,又叫独秀峰。石山校园连为一体。
校园大环境很美。大门朝西,校门外是块大操场。校门联着一圈围墙,一直到石山下。院内松柏葱郁。两边分别是教室,最底平地是会堂、食堂,靠近山脚是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道路两旁及空地,是多年来陆续种下的果树及花木。尤其是大门两边两株几十年树龄的樱桃,成熟的樱桃猩红发亮。还有柿子、枇杷、桃、梨等。布局规则而富有生机。
校址原是个庵堂,民国时改为私立启明高等小学堂,以后又相继办初、高中,出过很多人才。抗战时国军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将军曾在此办公。文革期间,很多流放到汝城的中省名流都曾在这工作过。
校长黄稼强是个潮汕人,他老婆也是,在学校食堂当工友。到校长家拜访时,校长夫人许大姐接待。我刚到一会,又有人敲门。夫人问:什么事。答:来学习的。夫人说:请到教导处去。直到人家挑明说是来教书的,才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谈话。她把新来老师的谦虚话当了真。也难怪,我们读书是九年学制,学生是十二年制,大学毕业的我们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甚至有个别补习生比我们还大。
我的住处是校门口左首那栋教学楼的上层阁楼。不足十平米,一床一桌一椅满满登登,学生不散学不得静。好在都是单身,无所谓。楼下的是叶仁来老师,他比我早来一年,不久,他搬到里面那栋教室的上层楼梯间,就换了邓瑞山老师。叶老师是教英语的,有非常稀有的教学工具——双卡录音机,我们课后常用那机器放流行歌曲磁带。叶后来读研究生离开学校,后到市委宣传部,最后在湘昆剧团党委书记位上退休。
二中是个完全中学。有初中部和高中部。有六七十名教职工,学生一千来人。由于招录的学生是一中录取后取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质量提升受到制约。虽然老师们都非常爱岗敬业,但成效不著。
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出操。伴随铿锵有力的哨声,我们随学生一同列队沿操场及乡间小道跑步。操后,早读、上课,晚上上晚自习。
一开始,分配我教高一、高二各一个班的语文课。高二上的第一课是《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一的是《荷塘月色》。那会班额大,任课多,备课改卷辅导,任务很重。一个班作业就有七十多本,还有周记、小作文、大作文,全部亲自批改。早读,我还会选一首唐诗或宋词给同学赏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我初为人师,态度谦虚。空的时候,就主动去听老教师的课。如欧湘洲老师。然后认真备课,从导入新课到板书,到布置作业,都要严密思考,琢磨教学技巧。怎样使课上得生动,使学生有所收获。上课注重酝酿课堂气氛,往往较生动,学生喜爱听。记得有个坐在前排的女生,上课时,总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很是招人喜欢。
师生关系也融洽。周末,经常去家访。还常组织课外活动。最近的就是爬校边上的独秀峰。山很险,山背一小道蜿蜒可上。山顶原有炮楼。站立山顶,土桥峒一览无余,村落处处,绿树水田相映成趣,一派田园风光。山体有岩洞,主洞口在校园内。夏天,阵阵清风从洞内吹出,凉透心底,取名清风洞。活动中,我给学生补充宋朝郴州知军阮阅咏该山的诗:瘴山蛮岭斗嵯峨,上可跻攀下可磨。万岫千山皆阘葺,一峰独秀不需多。
春秋合适季节,还带学生到七拱龙、君子岭踏青赏秋。同学们情绪高昂,一路欢歌。壮丽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我顺便介绍地势、环境、植被、土壤知识及传说故事。虽然辛苦,但始终是激奋的,愉悦的,没有一个人偷懒掉队。
到了高三,更加紧张。为了备考,到处找资料,编试卷,一笔一划刻蜡板,用油印机一张一张印考卷。那一年,我们那批学生都顺利通过了会考,也有几个上线考生。我也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除了教语文,还教过英语、地理课,因为缺老师。我那时也正攻读第一个本科学历,经常是挑灯夜战。半夜,天柱山上的夜枭像老人咳嗽,像婴儿啼哭,瘆人。
过第一个教师节,我们受到了政府慰问的铁桶、床单。
那会,学校里新进来很多年轻教师,带来一股生机。物以类聚,新人们多搞在一块。
刚出来工作,单纯,有精力,有热情,有思想。干活就干活,玩也玩得疯。有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不知谁提起要办一份校刊,名字就叫“天柱山”,一致拥护,甚至连编委栏目都议定了,后不知何故没办成。
我们的生活充实快活。大家伙都买了脚踏车,上县城办事,一溜溜排成一条长线,够威够力。周末,常聚在一起砌“长城”。我偶尔参与,手气背的时候,报纸折的纸帽子带得老高老高。
晚饭后,夕阳西下,余晖还未散尽,留下满天彩霞,映得南边的东岗岭棱角分明。天柱山后不远,有一小村庄赵家。家家户户种梅。春天,梅花开了,满鼻清香,漫山遍野一派粉妆世界!一帮年轻人常围着天柱山和赵家附近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气,一边口无遮拦脸红耳赤地争论些大政方针、人生意义,真正是初生牛犊的浪漫情怀啊!
这批老师,也极有个性。邓老师多才,但作风慵懒,敲了上课铃边擦眼屎边上讲台。何老师除语文课上得好,脚风琴也弹得好,歌声还甜美。这些人,多数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基本都调至县一中或市里学校工作,成了高级教师。刘玉新、袁资生、邓冰华、何招凤、何新秀、范大伟老师等。有少部分老师改行从政,如叶仁来、黄德灵、曹青松、林献平等,他们都成了县局领导,有三人成了县处级领导。
在天柱山下三年半时间。刚教完一轮高中,计划再教一轮初中,刚教一期就调到了教育局。以后,又从县到市,从戎又退伍,几乎三五年换一次单位,有正式供给关系的就有九个了,但都没有像天柱山下那样令我回味。
二中,是我职场经历的第一站,也是我角色转换的关键点。在这里,为今后事业做了铺垫。二中,已经成为我人生记忆中的一座神圣驿站。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肖雅之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