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曹德莉 郴州报道
人生韶华贵,读书正当时。为了延续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阅读经典,善于思考,致敬文明,引导青少年珍视阅读的价值、掌握阅读的方法,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终身学习者。——这是郴州市六中高级教师何良俭的教学信条,也是忠实的践行者。
为何阅读
“不学诗,无以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汲汲求知、潜心向学的优良传统。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精神之源的母语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健全人格,更是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国民的根本素质。尤其是在初、高中教学中,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习不仅有助于初、高中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从而在一个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然而,何良俭反观当前所教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其状况不容乐观,囿于课时与中考压力,课外阅读教学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大,尤其缺乏必要的小说阅读技巧和方法等等,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绊脚石。那么,如何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阅读,怎么阅读,阅读哪些书籍,通过阅读来快速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何良俭作为一名资深语文教师,他与学生一起打造班级图书角,赠送大量书籍给学生们阅读,并一直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给学生,唤起更多的学生阅读意识,逐渐参与阅读,坚持阅读。
“倘若要问何老师对我们的教学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想大概是何老师的着重于阅读的教育理念吧。同学们在老师的阅读教育理念下,或多或少都养成了阅读习惯。”
——这是何良俭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谭雯雯在写给他的信中的肺腑之言。
“何良俭老师当年为何要苦苦‘逼’我们阅读经典小说等书籍呢?”曾就读湖南科技学院法学专业的刘娅琴同学终于能明白当年何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她因为这点开悟特意给何良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有一段是这样给出答案的:“阅读毋庸置疑的是让我们陶冶情操,从书本中提升人生境界,读取人文精神,强化道德感,提高共情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提高思辨力,令我们独立思考。而今我所学的法律专业,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强烈的道德感。从阅读中获取共情力,使我们更懂得理解他人,批判思维和思辨力作用还会在我今后考研考公的路上凸显出来。”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二者都离不开阅读。何良俭用阅读打开学生们的眼界与胸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教会学生们审视阅读的价值,让阅读涵养学生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变成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阅读价值在哪
“何老师,谢谢您!我虽然没有上大学,却一直喜欢读书。如今,我经常陪孩子读《唐诗三百首》《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像当年您教我阅读一样……”——这是何良俭曾经第一次师生同阅读过的一个学生发来的微信信息。
1995年,何良俭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家乡农村中学教书。他担任这个中学97班的语文老师,中途转来一个叫周启红的同学,他上课总是低着头,从不主动回答问题。他几次家访中了解到:启红是一个从贵州转学来的学生,其父是镇上一个煤窑的小包工头,平常疏于管教孩子,启红的学生成绩也一直上不来。
怎么办?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希望,他不想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他开始翻阅教育书籍,希望从书中找到改变孩子的方法,或是一副妙药。
一天,一位老教师对何良俭说:“小何,我看到你很有爱心和事业心,平时喜欢看书,带着这个学生一起阅读吧!请相信阅读的力量!”
他为周启红精心挑选了《草房子》《德兰修女传》。两人一起读了半个月,各自交流读后感。读《德兰修女传》时,周启红体会到了世界上最贫穷的修女,是如何成为极致的精神富有者;读《草房子》,他感受杜小康在杜家山穷水尽遭到灭顶之灾时,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坚强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的历程。
不久,何良俭惊喜地发现,周启红开始主动跟同学交流,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作文也有了七八百字……多年后,周启红从一所职高学习厨师专业毕业。老家搞旅游开发,他就在自家门口办起了一家土菜馆,后来娶妻生子,过上了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
何老师给了周启红一样最宝贵的东西:让阅读习惯代代传承,让阅读照见越加光明和有意义的生活。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读书,为求知,为穷理,为了解过去,更为优于昨日的自己。
人最应该做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投资自己最重要的莫过于投资自己的思想,读书恰恰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读书有用,体现在对知识的传承、对人格的养成上,体现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为己”之上,也蕴藏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信条,背后也有阅读的影子。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尤其是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何良俭勉励他的青少年学子们:正值少年,风华正茂,更要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从书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书中见自己、见成长。
如何阅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何良俭平时常用这些至理名言来架起彩虹桥,用师生同阅读、学生写读书心得、老师点评等来一一验证开卷有益这一求学之道,也在后来29年的教学生涯中凝成了师生同心同德的共识,形成延续至今教学的优良传统。
何老师平时推荐学生们阅读“四书五经”以及《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狂人日记》《边城》等,这些经典书籍,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成果。阅读的传统,塑造着读书人的坚韧自信的品格,也涵养着读书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他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传记,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种推己及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此外,他以诗圣杜甫作为切入点,开展“家国情怀”主题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范仲淹、顾炎武的文集,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情怀,明白为何“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在课堂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特别强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在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时,他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启发学生共情,感悟何为“逆境中的达观”,教育学生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学会乐观。在课后,他会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与学生聊起苏轼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水利专家和美食家。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的苏轼及其生平、代表作,不再是教科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将苏轼作为一个多元、立体、满是生活趣味的人物来理解,感悟其诗、词、文章和生平、政绩背后的风骨与灵魂。
何良俭让学生们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感受书中的语言美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增加审美体验。他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个体阅读、团体阅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缺乏阅读的表达是空洞的,没有表达的阅读是无趣的。为了将两者更好地结合,他探索出“阅读分享”“读写交流”“阅读演讲”等不同课型,建构“聚焦阅读与表达的个性化语文课程”。
何良俭认为,阅读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于是,他又为学生们开设了“阅读与写作”社团活动课,通过班级授课、文学社集体授课,到给全校学生上阅读大课,再到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做读写讲座,20年间从不间断,30余多场公益课堂,近万余人受益。
怎样让学生愿意读与写?首先,他让学生从读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开始写读书心得,他乐意为每个学生的每一篇读书心得写点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书香点缀秋毫,笔墨书写年轮,我在墨香笔迹中寻一方天地,悟人生冷暖,成独特自我。”一学生阅读《离骚》、鲁迅文集等后的心得感悟;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阅读一本小说,就是跟作者建立一种心灵的连接。通过大量的阅读,你就会积累一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可以慢慢读懂人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生命价值。愿你一直能在书香中成长。”何良俭对学生如此点评。
——“《活着》一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福贵的一生无疑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但他也曾拥有过一个美满的家,有孝顺的儿女,有体贴的妻子,我想,这于福贵而言便是幸福,因为他拥有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而悲剧人物则是在故事的结尾悲观、绝望。而小说结尾,福贵仍积极乐观,坚强活下去,就这样的人生态度,我认为他是‘生活’而非‘幸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身为学生的我还未经历过太多的考验,以后走进社会,会面临很多的考验。在消极时寻找积极的东西,将积极的东西放大,给自己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这就是好好活着。我想,这就是我阅读《活着》后最大的感触。”何良俭对他的学生写的这篇读书心得给出了不一样的点评:“小作者通过阅读余华老师的《活着》,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在消极时寻找积极的东西,将积极的东西放大,给自己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这就是好好活着’一句,可谓初步领悟到了作品的精髓,也给我们展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
何良俭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小故事就不一一赘举。当今社会,难就难在多元的阅读生态中如何保持传统的纸质阅读?“如果孩子现在无法在学校中培养出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长大后怎么会主动捧着书读呢?”他认为,如果学生们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就会让孩子们陷入某些困境:对知识追求片面了解,对碎片化信息投入过多时间,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弱、感知过载加剧焦虑情绪……因此,在泛娱乐化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是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根基。深度阅读有助于训练学生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提高专注力、洞察力、判断力、共情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就深度阅读而言,无论从视觉生理因素还是阅读认知来看,读书都有“读屏”不可替代的优势。他希望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从教29年以来,何良俭先后在市十五中、市六中工作,即使学校管理工作繁忙,他仍坚持给学生上语文课,完成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生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并在国家级、省级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16篇,微课《祝福》获国家级一等奖。何良俭总结出这样的教学心得:“读和思相辅相成,唯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不做书呆子,方能明辨是非、笃行不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更能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永远是人们心目中最优雅的姿态。传统纸质阅读或许不能即刻给人带来密集的快乐,其过程有时还含着一点艰涩,然而它终有回甘,余味悠长,让我们在一片澄澈中抵达“诗和远方”。
宛骝,良驹也。择善而读,读有所思。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子,定会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未来“良驹”,他日也必争成为国之栋梁。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曹德莉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