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只要每一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一份信仰、多一份付出、多一份奉献,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同向同行,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正值郴州市全市上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红网时刻新闻联合红星郴州推出特别策划——《嘱托在心中》栏目,栏目聚焦:“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做,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向党组织交出优秀答卷。
文/欧爱国
我叫欧爱国,是临武县南强镇两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我们两广村位于与广东省连州市山塘镇交界的山冲里,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百姓贫穷的地方。我于1982年开始,担任村干部,到今年整整41年。41年来,我与全体村民一道,见证了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也通过努力,使我们“天晴三天一把刀,下雨三天一团糟,花钱靠借,吃米靠赊”的贫困山村,变成了“交通四通八达,生活蒸蒸日上”的幸福家园。
工作中的欧爱国(右二)
1980年我高中毕业,当时外出务工潮还没有兴起,作为农民儿子的我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回村务农,在一不懂技术,二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挑起了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田种地的担子。
记得有一天,天下着小雨,父亲叫我去土桥供销社买50斤化肥,供销社离村只有10多里地,50斤化肥也不算重。由于没有公路,只能走山路挑着回家。途中要经过一座叫大岭头的大山,上山的路,是连山羊都不愿意走的崎岖山路,一不小心,前面人的脚后跟就会撞到后面人的鼻子。一头汗一脚泥,短短10多里路,我竟爬了3个多小时。从那时起,我的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村里有一条公路该有多好!如果我有能力改变这个现状该有多好啊!我暗自下决心,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
1982年,当时的乡驻村干部找到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爱国啊,你年轻,头脑灵活,两广这么穷,改变面貌就靠你们啦,出来搞干部吧。”我答应了,然后担任了村里的秘书兼会计。落后的条件,让我产生了动力,我首先提出了要修通公路的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支书说:“爱国呀,我也想修路,可钱从哪里来,村民连饭都吃不饱,集体又没有一分钱,就是山下的村子能不能让出山岭,让不让我们过都还不知道呢。”群众说:“修路是好事,但要出钱做不到。”我没有灰心,先是说服老支书支持我,然后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家同意出劳力。钢钎钝了,我们就架起炉灶自己锻,修路买炸药没有钱,我就利用守自家代销店的机会,从中拿出一部分钱,后来母亲盘点时发现不对劲,知道是我拿了,从没打过我的母亲,用从山上砍下的带刺的荆条,狠狠地抽打了我,母亲哭了,我也哭了。
1991年,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更感到责任的重大。让村里走出困境,让村民脱贫致富,仍然是我想得最多的事。这些年来,我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我们东江、西江两个自然村位置比较特殊,四周都是高山,村民就住在“锅底”,一遇下雨,周边的山洪全部集中,立居以来就是十年九涝,我抓住一次机会,与广东一位老板谈妥,引进他在下游建电站,打通了溶洞,彻底解决了几百年来未解决的难题。我村担干岭自然村位置极为特殊,他们是立居在一个山头上,十年九旱,饮水都成问题。我与班子成员一道,走遍了周围10多平方公里的山岭,终于找到了水源,从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引来了泉水。一位老人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欧支书,喝上了这口水,我死也瞑目了。”
2014年,我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打了一套“外出务工抓经济,引入产业促就业,封山育林出效益”的扶贫组合拳。我们先后组织劳动力600多人到广东打工,平均每人月增收3000元以上;我们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小水电站、农民种养殖合作经济,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我们把自然条件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长期实行封山育林,面积超过1万亩,划定国家公益林、天然林7千多亩,每年林业收入达10万余元。
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成了涵养水土、苍翠茂盛的原始次森林,成为全村引以为荣的财富。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000元提高到了2021年的15560元,我们村实现了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由乱到好的蝶变。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报告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更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以此为引领,领悟内涵,激发热情,坚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将全力投身乡村振兴,一要发展产业,开展好优质稻和有机蔬菜轮种,种植规模扩大到400亩;二要开展好红色文化村建设,修缮林树成烈士故居,完善林树成革命事迹上墙,讲好林树成烈士红色故事;三要开展好幸福屋场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带领全村上下,彻底改变“天晴三天一把刀、下雨三天一团糟”乡村旧模样,实现由脱贫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转变。
(作者:临武县南强镇两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欧爱国
编辑:周蕾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