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 星期一 晴
沙洲广场正面,矗立着沙洲村过去最宏伟的公共建筑——朱氏宗祠。宗祠建于光绪六年(1880),2015年重修,迄今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进朝门,见矮墙围成的院子。一旁有六对旗杆石,那是用来旌表六位取得功名先贤的设施。再进里面才是高大宽敞、气势磅礴的祠堂。祠堂座东朝西,中轴对称,翘脊,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令人顿生敬仰之心。大门精致,门扉有精美门神图。一对石鼓峙立。前檐上悬挂“朱氏宗祠”匾。梁下有雕刻的斗拱,牌匾周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祠堂内,有两个大厅。立柱都六副柱联。最里面是神龛,摆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神龛前有香炉,香烟缭绕。大门和神龛也有联。祠堂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建筑精美。祠堂两边,民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横平竖直,整洁漂亮。
祠堂虽然是朱氏所建,但同村李姓罗姓等村民办事也在这里。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缅怀先贤功德,激励后人。在前廊醒目位置,悬挂朱氏家训:孝父母,和兄弟,宜夫妇,信朋友,完赋税,睦邻里,慎亲葬,勤职业,崇节俭,戒争讼,爱祖国,崇道德,守法纪,重教学。完美地涵盖了核心价值观。悠悠岁月,乡村治理除了宗族家规的惩戒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先贤榜样的力量,依赖乡贤治理。
乡贤,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唐刘知几 《史通·杂述》:“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东汉始,朝廷对有作为的官员或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予以表彰,称乡贤。历代,各地均建有乡贤祠,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及民间纪念、祭奠仪式。“乡贤”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被乡村宗族所敬重。在传统宗法社会,儒家思想及乡贤成为乡村建设、乡村管理的主导力量。沙洲村在清末民初,就出了个著名乡贤。他捐资修驿道,建五座凉亭,至今美名远扬,他叫朱为善。朱为善是清光绪年间的一名增生,父母为他取名“为善”,就是希望他能践行祖训,广做善事。
文明司是兴宁到乐昌及汝城至郴州两条驿道交汇之处。官道上来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络绎不绝。行人整日奔波于途,风吹雨淋,无处歇脚。道路年久失修,坍塌崩坏,影响交通。朱为善便拿出多年积蓄,雇工修建了五座凉亭,还在凉亭设茶水供行人饮用。如今驿道多已废弃,凉亭也多毁坏。九节滞凉亭较完整保留了下来。亭中一块“日读善书、力行善事”的石碑仍存。
沙洲人与人为善有悠久传统。当年,沙洲村民徐解秀大娘,是个文盲,不懂高深理论,就是出于朴素的行善观念,把在屋檐下躲雨的三个女红军请进家门,供食共寝,后来,演义出剪被留念的动人故事。
中国乡村治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走过一段弯路。一时严肃过度,一味高压,无法长久;一时又无序放任,乱象迭起。如赌博盛行,村霸称王,奢华攀比等。乡村治理今后的路怎样走?习近平总书记有指示: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现在,沙洲乡村治理,走出了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乡村文明的成功之路。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外出回乡的成功人士,是新乡贤主体。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他们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为建设美丽乡村献谋出力。沙洲村现有好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还有村民理事会等四会群众团体。在这些“身边好人”的影响下,带动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的“最美村民”。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兴业领路,尊老爱幼,睦邻和善,奖学帮困,修桥铺路,活跃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各领域。
现在,沙洲村的文化活动也异常丰富。除广场不定期的各式演出,还办起了书法学校,免费教育村民学书法,陶冶身心。每天,都有精彩的篮球比赛,老人节、妇女节等节日,都有针对不同群体的慰问庆祝活动。有鼓励做好事的爱心超市,有引领社会风尚的红黑榜单,有定期评选“优秀媳妇”“优秀婆婆”等活动。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事,家家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一个富裕文明美丽的新沙洲正像开屏的孔雀,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郴州市社科联 吴从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