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从惠/文
下午陪阮局长去走访一个贫困村——中洞。
这个村位于文明镇正南,也是文水发源地,是最靠近南岭分水岭的一个村。全村一千五百多人分布在八十八个自然村里。又分三个水系:江家垅、周垅、上里垅。我在十五岁之前, 几乎每月都要到这个村几次,任务是砍柴。还有两次是去九峰挑担经过。
从文明镇到中洞村,过去有一条乐昌通兴宁的古驿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运输中洞的木材,修建了林区简易沙石公路。凹凸不平,崎岖难行。前两年,利用村村通资金,在古驿道基础上,把道路硬化还加宽了。现在走起来顺风顺水,舒服得很。打开车窗,呼吸着清爽的山风,看着金黄的稻田,心情格外舒畅。
第一站到了江家,接待我们的是该村支书。他是我们高中同学,还曾当过我们的班长。几十年岁月刻蚀,容貌变化蛮大,苍老多了。但朴实厚道的本质仍在,善良纯真的心灵可鉴。对老同学的到来,显得特别热情和急切。在轻松亲切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该村居住分散,贫困户有近百户,民居基本还是土坯房,钢筋水泥房不到半数。听到这些数据,顿觉心情沉重。后又听说,该村这几年大力发展水晶梨及反季节高山蔬菜种植两项产业,农民增收不少。顿又感觉班子有思路,有担当,中洞未来发展有希望。我们这次走访期间,正碰到农业局的同志下到村里核实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以便尽快拨付奖补资金。这是目前产业扶贫的一项主要措施,发展思路是清晰的。
我这次来还有个私下目的,就是走访下当年一个关怀过我的房东大娘。小时我们市镇居民燃料都要到中洞一带山区砍伐。从文明街到这,有七八公里路程。一般天未亮四五点钟就出发,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去。中饭早就煮好,带到山上去,吃冷的。冬天,冷饭实在难吃,有条件时便放在农户家,农户会帮忙热下。而这户大娘,就是众多热心好心的房东之一。我根据记忆,找到了那户人家。开门的是个年轻妇女。她告诉我,大娘早几年过世了。大娘带养大一个儿子,她就是儿媳妇。前年,他们把旧房拆了,在原址新建一栋两层楼房,生活还算过得去。我留下一点小礼品赶紧离开。当年,房东有一智障儿子。有次,他看到我一个人吃一大搪瓷钵子饭(有一斤半以上),便自言自语用客家话唠叨:咁大子的人食咁多饭!大妈立斥儿子:你没看到别人家,咁大子的人砍咁大车的柴。这智障儿多年前走失,不知所踪。
尔后,我们又来到村主任家。主任也是我们高中同学。我央求主任带路,去走访一段现存的湘粤古驿道。听说要去探访古驿道,几个同学也欣然报名陪同前往。步行,沿着古驿道石板路,穿过半山腰的凉亭,一路说笑,走到山脊。眺望两省风光,心旷神怡,顿感已成仙人!还看到了几人合抱不拢的红豆杉群,颇感神奇。冥冥中预感,这是个待开垦的宝地。这段驿道,是岭南到湘南的重要通道之一。虽与骑田岭驿道、梅岭驿道比,名气没那么大,但分量也不轻。抗战时期日军占领粤汉铁路期间,这条驿道成了沟通岭南与湘东北货物运输主动脉。据老人说,当年,肩挑人流日夜不断。晚上,打着火把走路的人,成了一条香火长龙。但湘粤间翻越分水岭的分界岭一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土匪强盗利用这一地利在此剪径。留下很多劫财货亡人命故事,使人望名生畏。现在,繁忙商路早已断流,只有古驿道上的溜光青石板和坍塌凉亭似乎还在向我们述说古老故事。但湘粤间的人流和物质流还得继续啊。前几年,两地群众自发集资,在古驿道边修建了条简易公路。路,太弯太陡太窄,严重影响人车通行。如果政府能支持当地解决道路提质改造课题,当年驿道可以重现辉煌!
中洞村在改革开放后面貌变化也挺大,温饱问题已解决。但与外面村相比,进步幅度偏小,主打产业还不够强大。村民更穷,更像贫困村。村民收入主体还是靠外出打工。当年,这里全是森森古木,七十年代几乎全砍光。中洞为国家建设还是做出了特殊贡献和牺牲的。现在,条件差了,发展慢了,迫切需要政府扶持。但中洞未列入重点贫困村行列,殊为遗憾!中洞也是出过人才的。罗有恒曾当过邮电部组织部长。恢复高考后,也出了很多人才。可惜很多人才都外出了,想找个优秀人才来当带头人都难!能不能启动乡贤工程,把中洞藉在外工作现刚退休的干部请回来,他们观念、能力、资源都多得多,有这批人带头,中洞未来希望更大!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