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6月16日讯(通讯员 卢丽娜)近日,笔者走进桂阳县黄沙坪街道柏树村周家湾组,工人们正忙着除草、起垄,为蔬菜苗下种作准备。今年以来全县共有效治理季节性耕地抛荒面积11678亩,实现新增土地流转3.6万亩。
“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荒田,杂草丛生。”老党员周金宝向笔者介绍,村里200余亩水田抛荒已经有几年了。今年以来,村里以党支部为引领引进蔬菜种植公司,投资300余万元种植现代大棚蔬菜。土地流转后,村里每年可收取租金10万余元,企业发展还将带动周边村组剩余劳动力80余人实现就业。
无独有偶,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村委会旁的土地今年经过土地流转后,由村委会自主投入、自主管理,种植辣椒6.2亩,预计年产辣椒1万公斤,抛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设施保障不够完善等因素,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抛荒情况。如何在闲置与需求之间找到一把钥匙,打开集约经营和抛荒治理这两把锁?桂阳县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桂阳县出台《桂阳县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金直补)补贴发放与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重点解决土地确权、土地股份合作社、优惠政策、扶持措施等内容。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对专业化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点免费发放水稻种子、基质等,对新型主体自主推广抛秧机械按购买成本的20%予以补贴。对因“倒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的农户,启动救灾储备种子12万公斤,免费发放,及时救灾补损补种。桂阳县还积极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做优做强湘米产业整建制镇推进示范和稻油模式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户投身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桂阳县鼓励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流峰镇富社村将土地平整后,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委托土地合作社经营,集中规模化经营7950亩,土地经营收益80%按股权比例分配,20%作为公益事业基金。真正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同时,桂阳县大力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发展“回乡经济”,“引凤还巢”参与抛荒治理。廖六文原在深圳创办五金制品厂,毅然卖掉五金制品厂,带上所有积蓄返回家乡桥市,走“油茶创业之路”。经几年拼搏,已在桥市乡的桐林、架珊等10个行政村开发油茶林2万亩,带动3800多农户发展油茶基地4万亩。
桂阳县进一步拓宽思路,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太和镇榜山村、长乐村引进业主何银宝和城镇经济能人何武杰,大规模进行优质稻开发1600亩,在业主与农户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订5年期租赁合同,由业主按每亩300元的标准租赁榜山村、长乐、烟村等水田种植烤烟。仅何银宝一家经营就可吸纳劳动力就业360余人,农户人均可从中获取劳务收入3500余元,大大提振了农户自耕的信心。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卢丽娜
编辑:唐哲宁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