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古村
坳上古村
庙下古村古戏台
群山环抱之中,桂阳县阳山古村静谧得像幅水彩画。
青砖黛瓦、木雕石刻、壁檐彩画,庭院楼阁,或静,或动;或厚重,或简朴;或精致,或素雅。
“这些古建筑保存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7月3日,从继美东阁到三厅大屋,从何佃故居到东厢花屋,从古村槽门到柏台焕彩,行走青石小巷,穿越时空隧道,阳山古村一栋栋古建筑让来自广东的游客刘为民一路赞不绝口。
古村落,不能被遗忘。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既是对当地群众精神家园的一种守护,又是对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种推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凌小平说。
保护 为了更好地传承
“五盖山脚古村落,青砖瓦屋石巷迂……明清建筑留今朝,信步所往皆仙局。”
夏日雨后,苏仙区坳上古村格外端庄秀丽。
古村前,今年91岁的廖怀玉老人和年轻的村支书陈杨兵说着话。
“这段时间,这老屋好像有点漏雨!”
“要不这样,天晴了找人帮忙修理修理瓦行。”
“要得,早点修理好,免得损了老屋。”
……
坳上古村,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村民情愫。
坳上古村是湘南典型的传统村落,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有明清风格传统砖木结构古建筑64幢,占地面积约5公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古村历史风貌保存完好,是郴州市迄今保存较完美的古建筑群落之一。
“我们这个古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处于‘龙形’地理,称得上建在‘龙脊’之上的古村落。”陈杨兵说。
一砖一瓦、一巷一石,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杨兵注入太多情感:小时候,老屋比现在还多,我们小学一至五年级都是在老屋里上的课……
陈杨兵告诉记者,近年来,区镇两级不断加大对古村的保护,村里成立了由村干部、老党员以及村民组长组成的古村管理委员会。同时,大力开展排水、排污整治,引导村民自发对漏雨屋面、损毁外墙进行修缮。并且,积极向上争取保护修缮资金,实施保护修缮工程。今年先后争取上级保护修缮资金160万元、消防改造资金260万元。
桂阳庙下古村,树龄400多年的银杏枝繁叶茂。树下,纳凉的村民休闲而惬意。
在桂阳县洋市镇庙下村村支书雷知刚看来,守护古村的古建筑、古文化,就是守护村民的精神支柱。
“祖宗留下的东西,传到我们手上,我们不能毁掉,必须把它保护好。否则,就会留下千古骂名。”雷知刚说。
雷知刚告诉记者,早些年,像木雕等装饰,也曾引发个别古玩收藏者的兴趣。但是,村民保护意识很强烈,不管外人出多少钱,都没人为之所动。大家就一条:没钱可以少花一点,要钱也可赚得来。但祖宗留下的东西,卖了就再也没有了。
庙下古村,有着“千年古村”之美誉,距今有1000余年历史,留存明清时代古建筑270余幢,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2014年,被评为全省传统村落集中成片保护利用示范村。近年来,庙下古村没有发生一起拆古居建新居事件。
“除了村民自发保护古居外,上级部门的重视也很重要。”雷知刚说,2017年,上级部门拨付专款498万元,对三个公祠和一个凉亭进行了修缮,使古村焕发了新的活力。
传统村落,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加强立法保护、加大申报力度、坚持规划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保护指导等措施,有力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科长刘杨说。
据介绍,郴州市制定实施了《郴州市古民居保护办法》,《郴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条例》经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前,全市先后有90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1亿元,其中有67个传统村落已完成规划编制。近几年,市财政拨付5000万元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全市培训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匠1000余人次。
刘杨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郴州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申报全国住房建设试点,目前资兴市、北湖区、桂阳县、汝城县已申报成功,有望获得住建部的试点支持资金。
利用 为了更好地发展
“咯吱……”
64岁的庙下村湘剧团副团长雷春国将两扇厚重的木门推开,眼前的雷氏宗祠曲径通幽。
“为宗保,我这里,满面陪笑……”
进入雷氏宗祠,登上进门处的古戏台,和众多爱唱戏的庙下人一样,雷春国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穆桂英挂帅》唱腔。
“没有修缮之前,屋顶有点漏雨,楼板有些破损,因为存在隐患,担心出事,古戏台利用很不够。通过修缮,古戏台得到较好利用,满足了村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雷春国说。
唱戏,深深融入庙下人的生活。
雷知刚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戏曲文化,庙下村成立了业余湘剧团。每到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或有游客前来,演员们就会自编自演,登台献艺,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肯定,还得到游客的肯定。2018年,庙下村业余剧团受邀赴长沙演出。今年4月,在桂阳县“百座戏台千台戏”汇演中,他们表演的湘剧曲目一举摘得了一等奖。
“除了古戏台得到合理利用外,我们将300多平方米的广公祠修缮并利用,使之成为村图书馆和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雷知刚说。
保护,利用,让古村更有古韵,也让游客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庙下古村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下午5时许,坳上古村,村民李林芝开始拣菜。虽然不是周末,来的人也不多,但想吃农家菜的老客户头一天就已预定了两桌。
2014年,坳上古村举办第一届“赶年会”。“赶年会”人山人海,让李林芝和其丈夫觅到商机。很快,李林芝一家率先利用自家的古居开办了土菜馆,取名坳上土菜馆。
“以前,土菜馆只有我一家。现在,土菜馆有三家。客人来到古村,既有好看的,又有好吃的,来了还想来。”李林芝说。
“赶年会”是坳上古村开发利用的一大亮点,让更多群众受益。坳上古村通过举办四届“赶年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古村的风土人情,了解了古村的美食文化,有力推动了古村乡村旅游,让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在家门口有了销路。
64岁的杨美英打了大半辈子糖花,但她从来没像今天这般精神。因为有了“赶年会”,去年一个冬天下来,她家仅卖糖花就有三四万元收入。
“像套花、糖花、花根、麻花等年货,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加工制作,所以很受游客青睐。每年‘赶年会’,套花等年货都供不应求。”陈杨兵说。
传统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和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不仅要保护好,还要让老百姓受益。
刘杨表示,近年来,在尊重维护传统村落原有生态环境和建筑布局的前提下,郴州市结合本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采取旅游开发、生态农业发展等方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利用,推动了古村保护,促进了百姓增收,推动了古村发展。
据介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板梁古村将旅游事业作为依托,在大力发展古村旅游的同时,拿出部分效益为当地群众购买“新农合”社保,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医疗、养老等问题。
突破 为了更好地保护
坳上古村西头,由于风雨侵蚀,一栋古建筑的屋背已经塌落,两堵青砖墙寂寞地立在那里。
“像这样的老房子,因为长久无人居住照看,屋背漏雨等问题得不到及时修缮,容易引发倒塌现象。一旦倒塌,再想修复如初就难上加难,花费的钱将更多。”陈杨兵说。
古村的保护让陈杨兵感到困惑,古村的利用同样让阿杨兵感到困惑。
“虽然古村落保护较为完好,人文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缺乏包括农业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很难留住游客。” 陈杨兵说。
据介绍,为了丰富古村旅游的内涵,坳上古村已引进一家蔬菜企业,将合作开发草莓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产业,为游客提供农副产品采摘等服务,让游客体验丰富的农耕文化。
简单的拆旧建新,给传统村落留下一道道伤痕,让雷春国感到十分遗憾。
雷春国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庙下古村2000多平方米的书院被拆除。此后,书院变成了当地村民依稀记得又不全对的模糊记忆。
“最难的就是个别县市区的少数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住了几十年老房子不想住了,于是拆掉老房子重新砌新房。在一些传统村落,新房将古居紧紧包围,破坏了古村落的风格,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简单的拆旧建新,让刘杨感到无奈。
突破,让传统村落告别又老又穷,让传统村落远离竭泽而渔。
陈杨兵认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一要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修缮工作;二要加强环境整治,加大消防设施改造力度,尤其要避免火灾等灾害;三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自发搞好保护工作,不能等、靠、要。
雷知刚表示,古村落要发展,除了保护好古建筑、古文化外,还要对周边田土山打造好、利用好,山上至少要有树、果,田土至少要有花、菜,真正确保古村有古韵、古村山水秀,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休闲旅游。
在桂阳蜂宝渝生态农业负责人雷锦敏看来,激活古村落,只有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村民当家作主,才有可持续性。要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完善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刘杨表示,下一步,郴州市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对传统工匠的培训,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让古村落“活”起来
萧雨
北湖区小埠古村、苏仙区坳上古村、桂阳县庙下古村、永兴县板梁古村……一个个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历史文化,散发着乡愁乡韵。
郴州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积极申报国家传统村落,大力推进保护发展项目实施,成效有目共睹。目前,全市90个村庄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传统村落具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规乡约、生产方式,蕴含着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古村落“活”起来,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让古村落“活”起来,保护尤为重要。政府要加强立法保护,加强申报力度,加强规划引领,加大修缮投入。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文化自爱与自信,使传统村落保护成为村民自觉行动。要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和社会各界投入、参与和帮助传统村落开展保护工作。
让古村落“活”起来,利用不可或缺。又老又穷,不是传统村落的本色。传统村落也并非景区,可以利用,但不能盲目开发,更不能大拆大建。各地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名品产业、生态农业等途径,做好传统村落的合理利用文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古建筑、感受古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引导民营企业、民营资本,积极投身到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当中,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来源:今日郴州 记者 陈红军)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陈红军,萧雨
编辑:欧群军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