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脱贫攻坚,郴州市林业部门将贫困造林户纳入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等项目范围,巧打“组合拳”,实施产业带动,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
作为“林中之城”,郴州市充分发挥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全力推进生态脱贫工作。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计划任务向贫困县(区)和贫困户“双倾斜”。
虽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桂东县桥头乡白水村“山里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坡地上,125亩新栽植的油茶苗却依旧挺拔,片片新芽焕发出勃勃生机。2017年,桂东林业部门“牵线搭桥”,白水村十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桂东县山里俏种植专业合作社杨聪成说:“(入股)有几种方式,我们提供苗子,提供杀虫,提供收购,还有提供技术,都有几种,另外一种就是可以入股,都可以。”
村民杨聪辉就是在那时加入合作社,一年多时间里他开荒种上了15亩油茶,并拿到了林业部门的造林补贴。
桂东县桥头乡白水村村民杨聪辉说:“享受了每一亩补500块钱,我有15亩,就是补了7500块钱。”
有了产业,杨聪辉干劲十足,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的油茶苗长势喜人。
桂东县桥头乡白水村村民杨聪辉:希望它早一点挂果就是好的,我们的茶油今年卖的价格还可以,我们现在摘回来的果子,马上就有人收了。
宜章县玉溪镇黄岑村,楠竹资源丰富。但在过去,村民对竹林粗犷式开发利用,疏于打理,经济效益并不好。
宜章县玉溪镇黄岑村村民黄建昌说:“以前的产量是相当的低,一般都是砍点老竹子,砍掉老竹子以后就没什么,好大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宜章县依托楠竹低改、森林抚育等项目,给予贫困造林户每亩700元的补贴,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推广楠竹丰产培育来提高竹子直径、竹笋产量等,使竹林效益真正得以显现。
宜章县玉溪镇黄岑村村民黄建昌:“现在搞以后就是,比原先的产量要高几倍,每年的春笋和冬笋,都比较好。”
如今,黄建昌家的5亩竹林密度适中、竹子生长规整有序,竹笋产量比往年多了700多斤,仅卖笋这一项就能增收近5000元。
楠竹低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楠竹产业收入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返乡发展楠竹产业。
宜章县玉溪镇黄岑村村民王毕军说:“这个带给我们很多的好处,起码来说我们自己的山搞好了,自己受到了利益,再一个造就了我们的青山绿水嘛。”
2018年,宜章县实行楠竹低改面积达一千亩,重点吸纳贫困造林户。
宜章县林业局总工谭兴国说:“这个林地是属于贫困户的,就直接给贫困户,如果这块林地,不是贫困户的那就是要求这块林地的林主聘请贫困户做事,百分之六十的工作量给这个贫困户,意思就是百分之六十的补助,资金都到了贫困户(手里),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纵观全市,根据湖南省2018年第一批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造林补助资金分配,郴州市造林任务为2.25万亩,共计发放补助金918万元,其中涉及精准扶贫的补助金为445万元:桂东县101万元、汝城126万元、宜章121万元、安仁97万元。
除了“生态+补贴”,郴州林业还积极探索“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等一系列“生态+”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林业产业扶贫之路,成为脱贫攻坚的“助力器”。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造好绿色发展林、吃上生态饭”。
(来源:郴州广电 记者 蒋礼 朱阳辉)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蒋礼 朱阳辉
编辑:欧群军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