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洲日记|温暖的记忆

10月31日 星期二 晴

我已是第二次来到沙洲村。但每踏上这片土地,便觉得是一次心灵启迪之旅。

“半条被子”的故事已传遍神州,这个故事极其感人,而其内涵也当然极其丰富。

80多年前一个深秋的黄昏,借宿在徐解秀家的3位红军女战士,临行之前撕下了半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并说: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来看你,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

倾情一诺,不能忘怀。当年的一宿一食之恩的主人,革命胜利之后,可能已经忘记了往事,但一代代共产党人,并未忘记。若干年后,当《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在汝城采访获知这段往事后,马上在报纸上披露这感人的故事,并9次来看望徐解秀老人。邓颖超、康克清同志获知这个故事后,立即兑现当年女红军战士的诺言,给徐解秀送来一床崭新的被子。

“‘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民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2020年9月16日,总书记站在沙洲村的前坪,动情地对乡亲们说。

也是这一天,当总书记参观完陈列馆,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乡第一片小学后,又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并高兴地说:“看到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十分欣慰。3名红军女战士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农村实现了全国脱贫。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是何等的情怀,何等的气魄?试问,全世界有哪个国家能有这样的举动?正是因为有“半条被子”这种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人民军队才战无不胜,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只有不忘初心,才可能执政为民,将千千万万条被子送到广大农村,惠及万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情怀,大手笔。

在沙洲村,我从村民的脸上,读到了中国的表情。

朱滢,徐解秀老人的重孙女了。她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她为我们讲解沙洲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蹦出来的语言,几乎每一个字都抹了蜜。她青春秀丽,活泼可爱,她爱这个偏僻的山村,溢于言表。

在村庄的旧巷里,到处摆满了瓜果时鲜,土货摆件。每一张笑脸,都有掩饰不住的幸福感。

仓廪足而知礼节。在沙洲村,我看到的是谦谦之状,听到的是朗朗之声。

我又一次跨进徐解秀的老屋。她的小儿子仍端坐四方桌前。

我第一次见到这位83岁的老人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是善良的人!”短短一言,震撼我心。我望着他慈善而平静的脸庞,说:良善之人,必有良善之报。

他端详我良久,眼中泪光闪闪,默然颔首。

我再一次见到他时,他已记不起我了。当我复述“我妈妈是善良的人”时,他想起了我们的一面之缘,并主动起身,和我及同伴们合影。

今天的沙洲村,已变得熙熙攘攘,但在这人头攒动的人流中,我还是见到不少的本村的年轻人,他们的“返流”,是今日乡村振兴的证明,更是乡村未来的希望。

(作者: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梁瑞郴)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梁瑞郴

编辑:周蕾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nograb/646755/83/1322027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