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 | 相识瓦窑坪

文/何圣清

瓦窑坪,曾是郴州往返衡阳、长沙等地的水上要津,依托水上交通和瓷土资源优势,在宋代陶瓷生产十分发达,产品远销各地。“瓦”者,“土器已烧之总名”,又因瓦窑坪处丹霞山谷与翠江之间的平缓地带,故称“瓦窑坪”,是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村。2024年,瓦窑坪历史文化古街获评“湖南省非遗街区示范点”。

mmexport1763955613284.jpg

在瓦窑坪的东北方向,一座曹王庙,述说着曹王兄弟以身祭窑的悲壮故事。北宋时期,曹氏、王氏、曾氏三位结拜兄弟来到瓦窑坪,决意在此烧窑制瓷。几经反复,却烧不出像样的瓷器,百思不得其解,眼看血本无归。某晚,曹氏梦见窑神,窑神相告:新窑须以活人相祭,方能成也。三人争先以身祭窑,然曹氏身为兄长,一脸坚定,去意已决。次日,曾氏忙于烧窑,正当烈火熊熊时,曹氏纵身一跃,跳进窑池。王氏见状,大声叫道 :“大哥,我来陪你,瓷器必定烧得更好!”曹、王瞬间化为灰烬。此后,瓷器果然窑窑成功,件件精美,供不应求。后人为了纪念窑祖,建造了曹王庙,以供奉祭祀,弘扬兄弟之义。

四处古窑址揭开了千年陶瓷古镇的神秘面纱。考古先后发现,在瓦窑坪境内,已有翠江发电厂、上马凳一号、上马凳二号三处北宋窑址和一处狗牯岭南宋窑址,规模宏大,狗牯岭窑址达2860平方米,相当7个篮球场大小。瓦窑坪陶瓷品种丰富,涉及碗、盏、杯、碟、缸、钵、坛等。工艺精湛,釉质光泽明亮,有的呈冰裂纹。狗牯岭青瓷以印花纹饰为主,碗内有鱼、水波、莲瓣等纹饰,狗牯岭瓷窑是郴州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印花纹为主的南宋瓷窑。一些瓷器打上logo—“桂阳唐厶”,意为“桂阳郡唐某制造”,见证了瓦窑坪人的品质意识和信誉追求。

东江自东而来,郴江从西南而至,在与距瓦窑坪约一公里的江口相汇,恰遇“U”形的瓦窑坪地段,水量加大,水流放缓,适合大船停泊,成全了瓦窑坪千年古渡。自汉代以来,瓦窑坪水运发达,是大船换小船、水路转陆路的中枢,也是“船到郴州止”象征地,曾经帆影蔽江,纤毫起伏。吸引了湘、粤、赣三省九县三十八姓的外来移民在此居住和经商,形成了“十家九姓”的姓氏结构。沿瓦窑坪古街,经营着绣衣坊、铸铁坊、榨油坊、豆腐坊、赌坊等三十六坊,百货、客栈、酒馆、茶楼等商铺林立,人流爆满,生意兴隆。明清时达到顶峰,有“小南京”美誉。

山水画卷,瓦窑坪见。

mmexport1763955618234.jpg

瓦窑坪一带是“飞天山·翠江”风景区的腹地,是“碧水丹霞、福地苏仙”的完美注脚。翠江在此蜿蜒十余公里,两岸风光无限,与漓江媲美,享“小桂林”美誉。境内群峦叠嶂、寨坦错落,奇石林立,有“一街二山三坦四寨”(瓦窑坪历史文化古街,凤形山、官帽山,穿坦、黑坦、洪坦,九龙水寨、铁鼎寨、神仙寨、凉伞寨)等风景名胜,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常在此驻足,留下不少千古名篇。“山作攒剑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瓦窑坪一带丹峰如剑、碧水似镜、舟船疾飞的生动写照;明朝旅游博主徐霞客泛舟瓦窑坪,发出了“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寸土绝丽”的咏叹。

矗立于翠江北岸的神仙寨,其临江大峭壁重重叠叠,层理清晰,是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寄张十一》诗中的“叠石”。登临寨顶,神仙洞南北对穿,可享“躺平”惬意;俯视翠江、郴江交汇,碧水丹霞尽收眼底。远眺穿坦,如梦如幻,不忍回望“鹊桥”归路。飞天山百十峰,铁鼎寨雄踞第一峰。它临江拔地,圆削高峻,如鼎倒扣。乘筏穿行于九龙水寨,四周崖壁陡峭,沟谷纵横,美不胜收。出口处“鲤鱼戏水”栩栩如生,卧牛岗惟妙惟肖,“牛口悬棺”成千古之谜。登上寨顶,可见象征生命之源的圣母岩,胜过丹霞山的女阴石。位于旅游战备公路旁的黑坦,因洞内光线暗淡而得名,面积达50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被誉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与黑坦紧邻的穿坦,又名天生桥、鹊桥,长100米,宽50米,高30米,被称为“中国丹霞第一桥”。传当年秦观游览飞天山,触景生情,写下千古名篇《鹊桥仙·纤云弄巧》,末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相逢到离别,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

瓦窑坪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文。

这里可以触摸到宗教、悬葬、宗祠、坦居等历史文化脉搏。在瓦窑坪周边,人文古迹众多,仅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四处,分别是省级文保单位石佛寺石窟造像、欧阳氏宗祠,市级文保单位水文崖刻、黄氏佳城墓。

石佛寺建在翠江江畔、神仙寨山底的石窟内,寺内石佛造像凿于元正元年,雕像线条细腻,造型逼真,像表饰五彩,距今680多年,保存基本完好,为郴州唯一元代佛教摩岩造像。除牛口千年悬棺外,还有凤形山和旗帜寨两处悬棺,棺椁何以登崖,所葬何人,成千古之迷。在凤形山山脚,有一大型崖坦,人称“洪坦”。洪坦崖壁上,刻有自南宋以来的四处古代水文崖刻,如同时间切片,记载了翠江数次洪水泛滥的情况。经考古、水文等专家鉴定,洪坦水文崖刻,是目前湖南省发现最早、最多的水文崖刻,比湖南之前发现最早的洪水水文记录早350多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脉后嗣在黄泥滩一带繁衍生息,已达700多年,为祭祀先祖,黄泥滩欧阳氏族人建造了欧阳氏宗祠,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功能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已历经沧桑260多年,是宗祠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千年沧桑史,今朝泼重彩。

随着粤汉铁路的通车和公路运输的兴起,翠江水运逐渐没落,瓦窑坪沉寂百年。2023年,乘郴州市承办第二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东风,以“触历史脉动,赏碧水丹霞”为主题,郴山郴水公司斥资70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要求,精心实施瓦窑坪历史文化古街改造工程,再现了明清古街、千年古渡风采,形成了以“陶瓷文化”和“古渡文化”为核心,集文化演绎、非遗传承、艺术创享、新潮消费、民宿度假、美食盛宴等多业态融合的文旅商综合体,于2023年8月开街,并瞬间火爆出圈。“一半山水诗意,一半古镇烟火”,昔日破旧沉寂的古渡口蝶变为生机勃勃的文旅新地标。

你若有空,就来瓦窑坪,放空心情,放慢脚步,穿越一条时光隧道,饱赏一片碧水丹霞。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圣清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55/68/1545324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序厅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