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成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采写到第一手现场素材最重要。近日,正值油茶采摘旺季,为捕捉山民丰收的鲜活素材,我一早驱车前往桂东县最偏远的乡镇——青山乡。在该乡寨坪村做完采访,刚驶离村落,路过大围里组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细雨。

寨坪村大围里组蜿蜒的盘山公路。(郭成 摄)
透过车窗,我瞥见两位老人正从江边的便道往公路上挪,老爷爷挑着一担油茶果,竹扁担压得微微弯曲,可他脊背挺得笔直,步履竟比想象中坚定;老奶奶跟在后面,背上背着大半筐油茶,手里攥着根磨得发亮的长竹钩,想必是用来勾高处油茶枝的。
我摇下车窗喊了声“老人家”,两人停下脚步,眼里带着几分陌生的打量。
雨渐渐密了,我干脆把车停在路边,走过去:“您家往哪走啊?这下雨了,我送你们吧。”
老爷爷指了指前方盘山公路的岔口:“就往那上去,还有一公里呢。”
听我反复说“顺路”,老人才半信半疑地点头,嘴里不停念叨“这怎么好意思,麻烦你了”。
打开后备箱时,老爷爷小心翼翼地把油茶筐往里放,生怕沾了泥的筐底蹭脏车。老奶奶手里的竹钩太长,塞不进去,她踮着脚把钩子挂在路边的老树上,又伸手拍了拍钩尖的泥,才放心转身说“回头再来拿,不占地方”。
上车前,两位老人更是弯着腰,用袖子反复擦裤脚的泥,老奶奶还跺了跺鞋跟,不好意思地笑:“身上沾了土,别把你车座弄脏了。”
一路上,雨敲打着车窗,老爷爷没闲着,每隔一段路就提醒我:“前面要慢些,前段时间下雨塌过方”“过去那个弯大,你轻点油门”。
其实我跑习惯了这种山路。
雨还在下,车窗上蒙着薄雾,可他的提醒像微风,轻抚我的心尖,比车里的暖气还暖。
我忍不住问:“您二老这么大年纪,还自己去摘油茶啊?”
老爷爷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无奈:“儿子在广东打工,一年就回一次,两个女儿嫁到邻县,她们也比较忙。我们俩身子骨还能动,摘点油茶榨油,自己吃不完,还能托人带给儿子。”
说话时,老奶奶从口袋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是颗裹着糖纸的硬糖,要塞给我:“这是孙女上次回来带的,你尝尝,很甜。”
约十分钟后,车停在了一栋矮矮的土坯房前。院子里堆着很多劈好的干柴,墙角摆着个旧竹筛,里面还晾着没挑净的油茶果。
老爷爷下车后,先绕到后备箱帮我拿东西,又转身去屋里翻找,没多久端出一瓢刚炒好的南瓜子,硬往我手里塞:“没什么好东西,这个你带着路上吃。”
我跟着他们进了屋,屋子不大,屋顶挂着几串晒干的辣椒和玉米,灶房里挂着两串熏得油亮的腊肉,老奶奶顺着我的目光笑:“去年冬天腌的,等儿子回来吃。”
最显眼的是堂屋墙上的相框——中间是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儿子穿着校服,两个女儿扎着羊角辫,两位老人比现在年轻不少。老奶奶指着照片:“这是二十年前拍的,现在孙女都上中学了。”
说话间,便往灶台走,说要烧水泡茶。我连忙拦住:“不用麻烦,我得赶回去写稿子呢。”
老奶奶的手还搭在灶台上,愣了愣才点头,又快步拿了个塑料袋,把南瓜子往里装:“提着提着。”
老爷爷送我到车边,也还在念叨:“下次路过一定要进来坐坐,尝尝我们自己熏的腊肉。”
我发动车子慢慢前行,从后视镜里看到两位老人还站在门口,雨丝里,他们的身影小小的,却透着股韧劲。
车子拐过弯,再也看不见那栋土坯房,可我心里却满是触动,“对我来说,这只是顺路的一程,可对两位老人来说,这或许是雨天里最暖的慰藉”。
他们藏在皱纹里的牵挂,藏在硬糖和南瓜子里的善意,更让我明白:山路上的温暖从不是单向的,那些朴素的真心,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郭成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