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嘉禾好人 | 彭玉兰:青丝变白发,三十余载守护特殊家庭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和明 记者 孟佳钰 郴州报道

嘉禾县莲塘村的晨雾尚未散尽,68岁的彭玉兰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虽然年迈多病,她不再像从前那样挑着担子赶集,但凌晨五点起床的习惯,她坚持了半辈子。瘦弱的肩膀,就这样扛起了整个家,一晃便是三十多个春秋。

记者到访时,彭玉兰早已守在巷口,花白的发丝在晨风中微微飘动。不会说话的儿媳看见来人,脸上绽开朴实的笑容,用手连连指着屋内的竹椅,示意大家坐下。

彭玉兰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折着菜。

命运多舛,风雨一肩挑

1982年,23岁的彭玉兰嫁给了同村的蒋义忠。小夫妻在田里辛勤劳作,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命运的第一次重击,在1988年悄然而至。儿子出生后不久,被确诊为软骨病。“娃是条命,砸锅卖铁也要治。”她揣着家里仅有的积蓄,背着儿子跑遍了郴州、长沙的医院。为了节省开支,她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一睡就是半个月;为了凑齐医药费,她偷偷到砖厂搬砖,双手磨出血泡也从不吭声。尽管倾尽所有,儿子的病情依然无法根治,最终还是被评定为二级残疾。“照顾好他”也从此成为彭玉兰一生不变的使命。

1997年夏天,命运的巨浪再次袭来。长期劳累的丈夫因意外去世,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看着瘫痪在床的儿子、年近七旬的公婆,彭玉兰坐在空荡荡的堂屋里,整整哭了一夜。天亮时,她擦干眼泪,对公婆说:“以后这个家,我来扛。”从此,她的生活变成了连轴转,每天凌晨天还未亮,就挑着重担,步行两公里到集市卖货。严寒酷暑,风雨无阻,长年累月的劳作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疼痛发作时,她就喝口水缓一缓,继续干活。“不敢停、不能停”这句话撑着她走过了三十年。

这些年,不止一个人劝彭玉兰改嫁,找个能依靠的人。可她总是摇摇头:“我走了,儿子怎么办?公婆谁照顾?”

苦难岁月,她把艰辛熬出温度

2003年,婆婆因癌症不幸离世。2011年,这个家庭迎来了悲喜交织的一年。彭玉兰的儿子与一级残疾的儿媳组建了家庭,可爱的孙子出生,家里添了新成员;同年彭玉兰公公突发脑梗,失去了自理能力。嗷嗷待哺的婴儿、瘫痪在床的老人,彭玉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彭玉兰坐在屋前,谈及照顾公公的岁月。

她一边辛苦出摊卖货谋求生计,一边又承担起护理公公的重任。帮老人翻身、擦身、换尿布,动作熟练得像个专业护工。公公吞咽困难,她就把饭菜煮得软烂,一勺一勺喂进老人嘴里。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虽然瘫痪在床,却从来没有生过褥疮,房间里也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这一守,又是十一个春秋。直到2022年,公公以97岁高龄安详离世。

爱在延续,希望的新苗已成长

尽管彭玉兰手把手地教儿子儿媳生活技能,但儿媳因残疾程度较重,至今仍无法独立承担家务。欣慰的是,儿子如今在东莞务工,每月寄回1200元贴补家用;她和儿媳也通过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为这个家增添一份收入。

希望,正在这个家里生根发芽。彭玉兰一手带大的孙子今年12岁,放学回家后他会主动擦桌扫地,忙碌的小身影仿佛一缕阳光,照进生活的缝隙。“奶奶,等我长大了,就照顾你和爸妈。”孩子的话一次次触动彭玉兰的心。

作为“嘉禾好人”,彭玉兰的故事已成为袁家镇“孝善袁家”建设的鲜活榜样。每当有人称赞她时,她总是腼腆地笑笑:“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尽了该尽的责任。”


从青丝到白发,从母亲到祖母,彭玉兰用三十多年的坚守,把“孝”融入日常,将“爱”熬成信念,坚韧地撑起了一个家的天空。她像莲塘边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风来时弯腰,雨过后仍挺直。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和明 孟佳钰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365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