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9日郴州讯(通讯员 郭思源)近年来,北湖区华塘镇土坑下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完善蔬菜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土坑下村的韭菜种植基地,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手法娴熟地穿梭其中,手起刀落间,一捆捆鲜嫩欲滴的韭菜便被迅速分拣、装箱。这些凝聚着村民辛勤汗水的韭菜,即将搭乘冷链物流的“专车”,跨越山水,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我们的产量很高,一亩地的亩产在两万三千斤左右,一年可以采收十一茬到十二茬,效益可观。”郴州市众智惠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庭武说。
2024年,土坑下村与众智惠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新采用“公司 + 村集体 + 农户”联动模式。公司凭借专业团队与市场渠道,负责韭菜从品种选育到销售的全流程;村集体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土地流转、基建配套及政策对接;农户则按标准种植管理。三方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
“现在基地每个月产值可以达到四万元以上,带动了周边三十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分红也为村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左右。”北湖区华塘镇土坑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小海介绍道。
华塘镇土坑下村6组村民廖小中告诉笔者:“大概一个月赚两千多块钱,感觉挺好的,在家门口做事,又不要去别的地方,可以照顾家里。”
目前,基地的韭菜主要销往郴州本地和粤港澳地区,通过批发进入各大菜市场,再由商超进行分销,批发单价稳定在2元左右一斤。原来的销售模式是通过二手的菜贩子销售给超市和酒店,现在减少了中间环节,把利润直接给到农户和生产者。
从田间地头的精心种植,到市场终端的顺利销售;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增收,到家家户户的切实受益,土坑下村的蔬菜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下一步,我们将合理规划土地资源,逐步扩大韭菜种植规模,加强田间精细化操作,严格把控质量关,提升蔬菜品质,形成更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努力让群众在蔬菜产业中持续受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罗小海表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郭思源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