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谢军德 郴州报道
初夏的汝城县延寿瑶族乡郭家村,蛙鼓轻敲夏之序章。蜿蜒的村道上,郭世俊操控着新电动轮椅穿行,银灰色的车身在阳光折射下泛着微光。这个昔日困守方寸之间的二级残疾人,如今每日都要沿着门前水泥路来几场说走就走的“环村巡游”,看稻田染新翠,听溪水唱欢歌,与过往乡邻挥手致笑……这辆由汝城县残联免费配置的电动轮椅,不仅让这位折翼青年重获丈量大地的自由,更让七旬老父卸下了那三十多载如影随形的重担。
雨过天晴,父子俩又出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现年34岁的郭世俊是延寿瑶族乡郭家瑶族村人,因患先天性残疾,生活起居常年依赖家人。十多年前母亲病逝后,父亲郭金林便与他相依为命,用佝偻的脊背为他撑起一片天,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日子过得也算清静。
过去,郭金林每日清闲时就用轮椅推着郭世俊沿村道转上几圈,出门透透气,晒太阳、看风景。但随着他年事渐高,加上疾病缠身,体力日渐不支,出去的频次越来越少。“七十多岁,没有力气了,没推多远就喘得厉害。孩子硬是要出去,就只能推一段路停下来歇一会,让他呆在家里又总是发牢骚,要是有台电动轮椅就好!”郭金林的眼角泛起涟漪,叹息里满是无奈,今年四月,当乡村振兴工作队与帮扶责任人走访时,郭金林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了解到郭金林的特殊需求后,帮扶责任人第一时间与汝城县残联取得联系,详细说明其家庭状况和出行困境,确定符合条件后,在县残联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当场为郭世俊在湖南省辅助器具服务平台申请了一台电动轮椅。“像郭世俊这样的家庭情况,电动轮椅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他融入社会的‘翅膀’。”县残联副理事长吴良金表示,通过简化流程,仅用十天时间就完成了从申请到配送的全部环节。
当电动轮椅到达汝城县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叶根福迫不及待专门开车将轮椅从快递点取回送至郭世俊家。县残联工作人员也奔赴现场调试设备,耐心指导操作,“通过前后推动操纵杆来控制轮椅的前进和后退,左右转动操纵杆可实现转向,遇到坡道要提前减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郭世俊很快掌握了操控技巧。当轮椅缓缓启动,他难掩内心激动,忍不住轻拍扶手,一旁的郭金林也红了眼眶,哽咽着说:“感谢党和政府,帮我解决了一块大心病。”
“郭世俊一家是郭家村重点帮扶对象,长期以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照顾。近年来,政府对其住房进行了全面修缮,实施了困难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程,将传统旱厕改成了冲水式厕所并加装了专用坐便器,配置了一体式无烟灶,去年更将其纳入了特困供养体系,构建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系统化帮扶机制。”叶根福介绍。
“小车轮”转动“大幸福”。如今,郭世俊已能熟练驾驶电动轮椅穿梭于村头巷尾。他的生活半径也从屋檐下延伸至整个村庄。“孩子自己能出去透透气,我偶尔也可歇口气了!”郭金林站在家门口,看着儿子自信的背影,皱纹如涟漪般舒展,眼底闪烁着欣慰。
“辅助器具既是功能重建的‘硬支撑’,更是重塑生活的‘心钥匙’。后续将定期回访,动态跟踪设备使用情况,同步整合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从‘物理适配’到‘心灵契合’的升华。”汝城县残联理事长谭保红表示。
一台电动轮椅,托起的是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的是乡村振兴路上“弱有所扶”的庄严承诺。这辆载满温情的电动轮椅,是汝城县千千万万“精准助残”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汝城县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以残疾人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各项惠残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各个领域工作亮点频现。通过康复、就业创业、教育、辅具适配、无障碍改造等举措,切实提升了残疾人的自立能力和生活质量,广大残疾人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谢军德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