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东桥头的美食密码之米粉粘“一切”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郭建东 郴州报道

在湘赣边界的青山绿水间,桂东县桥头乡深挖“两叶一竹”(茶叶、粽叶、楠竹)生态价值,积极探索客家美食的千年传承与现代产业的创新碰撞,孕育出米粉粘“一切”的舌尖密码,将传统食材与现代文旅融合发展,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不仅让客家味道香飘四海,更书写了一部以美食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篇章。

“米粉”为媒,解锁客家美食多元表达

作为客家饮食文化的核心载体,米粉在桥头乡被赋予了无限可能。当地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结合“两叶一竹”的特色辅料,研发出一系列兼具传统风味与现代创意的美食。

“粽香米粉鹅”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道菜以本地新鲜米粉与秘制黄油为底,用粽叶捆扎蒸制,粽叶的清香与米粉的柔滑相得益彰,成为游客必点的招牌菜。而将生态红茶融入糯米与米粉的“茶香粽”,2024年突破销量突破23万只的成绩,成为爆款单品,带动相关特产销售额突破680万元。

米粄、米酒浸坛等传统小吃,也借着“游在桂东•吃在桥头”的东风重焕生机。在2024年的客家文化美食节上,长命粓、玲珑茶酒等融合茶、竹元素的创新美食纷纷亮相,吸引了湘赣两省超10万人次游客,直接拉动农特产品销售1380万元。米粉的百变形态,既保留了客家人对食材的珍视,也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

图片 1.png

“游在桂东 吃在桥头”美食节上展示的米粉粘“一切”部分产品。

产业筑基,构建生态食材全链体系

桥头乡的“舌尖密码”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全乡构建了“春茶、夏粽、秋竹、冬笋”的四季产业格局,拥有3.2万亩茶园、1.2万亩粽叶基地和2万亩楠竹林,从源头保障了食材的品质与供应,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链条。

在食材供应端,粽叶种植利用屋边、林边等闲置土地,实现“荒地变绿地”,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50余家茶企、10家粽叶加工厂和4家竹笋加工厂,带动4000余人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四季有事做、季季可增收”。

而楠竹产业则通过竹编工艺品、竹炭等多元化开发,产品远销欧洲和韩国,年产值超亿元,漫山翠竹成了“绿色银行”。这种“一产夯实、二产延伸、三产融合”的模式,为美食经济筑牢根基,提供源源不断的稳定支撑。

图片 2.png

“游在桂东 吃在桥头”美食节上展示的米粉粘“一切”部分产品。

农旅融合,打造山野村厨烩就客家美食

美食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是桥头乡突围的关键。连续举办两届客家美食文化节,让“游在桂东,吃在桥头”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游客不仅能体验采茶、制粽等非遗技艺,还能在“桥头客家一桌菜”中品味融合七大系列的美食盛宴。2024年,全乡餐饮营收同比增长52%,节假日餐位需提前预订成为常态。

美食也成为返乡创业的“催化剂”。尚义村村民林文平敏锐捕捉商机,将客家粽子与生态红茶结合,成功打造年销23万只的“茶香粽”,并带动50余种特产组成“湘桥青”品牌,开启创业致富新征程。民顺餐馆老板郭旭兵则通过升级厨房设备,将客家酥肉、粽香米粉鹅打造成网红菜品,吸引湘赣游客慕名而来。美食不仅成为文化符号,更成为连接城乡、激活消费的纽带。

图片 3.png

“游在桂东 吃在桥头”美食节上展示的米粉粘“一切”部分产品。

创新驱动,推动传统技艺转型现代非遗

桥头乡深知,唯有创新才能让传统美食行稳致远。一方面,当地推动百年客家美食“长命粓”申遗,启动70名“乡村美食匠人”培育计划,确保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力量,《桥头客家味道》系列短视频通过三维IP矩阵,将灶台间的烟火气转化为流量密码。

在科技赋能上,茶企引入机械化生产提升效率,同时保留“江师傅手工茶”“蓝老爹畲家茶”等非遗品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这种“守正创新”的策略,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打开了市场空间。

从一碗米粉到一桌盛宴,桂东县桥头乡用美食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创新为翼,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米粉粘“一切”的创新驱动必将成为推动桥头乡客家美味的“金钥匙”。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郭建东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8/69/1490438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