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意识已悄然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也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超前消费、盲目消费较为突出,攀比心理导致了人们消费的庞大支出。处于求学阶段的中学生也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作为一大重要且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尚未经济独立,但消费能力很强,而且消费观念并未完全成熟。家长、学校、社会应合理进行引导,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心理中学生消费观
当今时代,中学生已然成为现代一大不可忽略消费群体。但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尚没有自主的经济来源。因此,大多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主要由家庭供给。然而,随着网络消费时代到来的同时,许多新潮、时尚、富有创意感的各色新奇商品也接踵而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中学生较强的消费能力以及尚未成熟的消费观念而造成的消费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从中学生不同的消费心理成因进行浅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学生健康的消费观提出建议。
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影响着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已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消费需求增长最强劲的热点将逐渐从传统的满足基本衣食住行的消费品向满足更高层次身心健康需求的消费品转移,这不仅包括简单的物质需求,更有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面对现代市场的诱惑,中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上依赖家长,很少考虑价格因素想买就买;
2、追求时尚流行,喜欢标新立异,装扮出富有“个性”的自我,容易造成盲目消费;
3、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饱穿暖,追求崇尚科学,而是流露出享乐的意识;
4、在金钱的支配和消费两方面自主性较大;
5、消费观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受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等影响,消费价值观可能发生深层次的转变。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的独生代是特殊的,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特殊的环境因素孕育出独生代不同的心理、行为和消费价值观。作为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注重自我、个性鲜明、消费新潮、追求时尚。在消费上他们对节俭的传统美德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超前消费和及时消费却有很强的认同感,讲究情调、品位、审美,崇尚品牌和高档。
三、家长外出务工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
现阶段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发展状况促使数千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只能住宿求学并独立生活。而中学时期是当代农民工子女消费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形成适度消费观念的人数较少,部分学生存在奢靡消费观。
中学生在学校消费时存在从众心理、攀比心理、面子心理等不良消费心理,学生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而是为了吃好穿好,享受生活,而这种享受是以金钱为代价的。
四、正确引导消费观念
1.中学生个人自律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实体记账本或者记账App记录自己的消费,以此作为辅助工具。中学生个人应该明确自身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对自身的不良消费习惯进行调整,要加强对消费的自我控制力,逐渐抑制自身冲动消费与攀比消费的心理,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家长需要正确规划中学生消费
在家庭层面上,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关心学习,要加强对孩子的消费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在给孩子的生活费时应合理规划,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3.学校加强对中学生的消费教育
学校作为中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有权利与义务对中学生进行有关消费的教育。学校应通过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手段,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有关消费知识的讲座或者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消费意识。另外,学校在鼓励学生正确消费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进行批评教育,在校内形成正确消费的良好氛围。
4.社会加强和完善相关秩序
政府对于中学生消费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广告的监管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学生消费的环境,社会应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商业营销的侵害,支持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五、结论
总之,中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和建立,离不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学生成长消费的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的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心理。学校应当适当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理财、勤俭节约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合理的消费、适当的消费。社会应加强和完善相关秩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中学生进行合理消费。
作者系北湖区投融资服务中心李红鹰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红鹰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