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沃野新章|当福鼎工艺遇见汝城白毛:一个茶产业的创新实验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批批农村创业者正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用创新重塑田野价值。开展返乡创业行动两年来,郴州市返乡创业人员多达8.38万人,新增创办经营主体4.41万个,农村创新创业的活力正在福城大地充分迸发、竞相涌流。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沃野新章》系列报道,聚焦第五届郴州农村创业大赛部分优秀获奖项目,展现各农业企业如何在田间与实验室的对话中,在传承与变革的交织里,运用新理念、新科技、新创意、新智慧点亮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项目:《汝城白毛茶:因为“针”稀,所以珍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晓露 通讯员 邓奕文 郴州报道

晨雾未散,汝城县九龙江畔的茶园已泛起星星点点的银光。采茶人轻捻茶树枝头,指尖触到一片覆满白毫的硕大叶片——这是中国珍稀茶树品种“汝城白毛茶”的标志性特征。曾因品种珍稀、制茶要求严格、地域性极强而濒临沉寂的“茶中明珠”,如今在一群福建茶人的匠心耕耘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

中汝茶业生态茶园。

2023年,一支从“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市的“乡村创客”来到汝城,成立湖南中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汝茶业”),开启了一场跨省联动的茶业创业之旅。

在中汝茶业海拔600米的九龙江岭子头生态茶园,1000亩核心基地严格实施“三零”管理:零化学除草(人工除草替代)、零农药残留(天敌防治替代)、零合成肥料(茶枝堆肥替代),打造成了一个集景观、采茶、汝城白毛茶无性繁殖母本园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茶园。

图片333 copy.png

中汝茶业生产车间。

走进标准化生产车间,里面配备多个智能生产设备,摊青-萎凋-干燥-除尘除杂-色选分类-目视剔捡……制茶全程茶叶不落地,做到茶叶不夹杂。中汝茶业董事长张良芳介绍,公司在湖南农业大学和郴州茶叶研究所共同探索的加工工艺上,结合汝城白毛茶特点及福鼎白茶加工技艺,探索出了新的、适合汝城白毛茶的制茶工艺,实质性改善了汝城白毛茶的口感,提升了汝城白毛茶品质。

WechatIMG1247.jpg

白毫银针。

张良芳说,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天地仁和、一叶金典、金匠等7大系列16款产品。制茶团队远赴安化学习黑茶“茯茶”技艺,将冠突散囊菌引入白毛茶发酵,首创“汝城白毛茶——金花白茶”,兼具白茶的清香与黑茶的醇厚,相对于传统白茶在外形、香气、口感、耐泡度上都有极大优势。

企业的创新不仅停留在生产端。在种植环节,三江口小麻溪的50亩无性繁殖母本园,可为5000亩合作茶园提供种源保障;在生产加工环节,重点开发利用夏秋茶,使茶园亩收益增加。

汝城白毛茶基地。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催生出显著效益:2023年企业带动周边1000余户茶农实现“三个转变”——加工方式从粗放转向精细,“按质估价”购茶青;茶园管理从单一生产转向农旅融合,建成茶旅体验园;收入结构从季节性增收转向全年创收,夏秋茶利用率大大提升。

去年12月,中汝茶业以“因为针稀 所以珍贵”为主题,将汝城白毛茶带上了第五届郴州市农村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现场专家评委评价:“这一项目打通了珍稀茶种资源变现的通道,其‘品种保护+工艺创新+利益共享’模式为传统茶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

如今,这片南岭山间的银毫绿叶,正在多位“茶创客”笔下,书写着从“养在深闺”到“香飘天下”的产业新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何晓露 邓奕文 曹丽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7/75/1483293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