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社有为 | 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非遗+”模式激活乡村经济密码

编者按:近日,郴州市5家社会组织在2024年度等级评估中分获5A、4A、3A级称号,标志着全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评星定级”不仅是对先进典型的褒奖,更是对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红网郴州站与郴州市民政局联合推出《郴社有为》专栏,激励更多社会组织以“星”为镜,以“红”为魂,在规范化建设的轨道上跑出为民服务的“加速度”,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社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刘勇 郴州报道

在北湖区鲁塘镇,年近花甲的鲁塘砂罐烧制技艺传承人何善平轻抚着窑炉,温度计定格在1200℃左右。这个已有八百年历史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古老工艺,如今正吞吐着新生的火焰。

这场传统工艺的“破圈”之旅,正是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非遗+产业”战略的缩影。这个获评3A级社会组织,以“非遗活化”为笔,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性基因”。五年间,培育出5个特色非遗项目,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绘就了一幅“古艺新生”的乡村振兴画卷。

走进“鲁塘砂罐非遗工坊”,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何善平正在制作新一批鲁塘砂罐。但在早年间,因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何氏祖祖辈辈传承的砂罐技艺传到他这一代面临发展困难。2023年,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调研发现,砂罐技艺濒临失传,必须要为这项非遗的未来谋出路、闯新路。

“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代生活里。”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匡治斌带领协会启动“煅火计划”:通过技艺培训、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举措,使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接轨,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入专家改良原料配方,提供项目资金对机械设备进行改良。搭建“非遗工坊+农户代工”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参与生产,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促进会积极与民政部门沟通,将部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保户、特困群众纳入技艺培训范畴,实现稳定就业。

WechatIMG2.jpeg

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组织开展鲁塘砂罐非遗技艺培训。

在市乡村振兴促进会的战略版图上,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始终“双链共舞”。针对鲁塘砂罐,构建“非遗传承链+现代产业链”:建立从黄泥品质、产品研发到电商营销的完整体系,开发出砂杯、砂盘、砂钵等一系列新品种;协会联合民政、文旅部门,将特色嘉禾伴嫁歌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形成“文化基因链+文旅体验链”:成立非遗艺术团,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让古老歌谣走进Z世代。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打造研学基地。同时协同民政部门引导村民,利用旅游收入完善乡村养老、救助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公众对非遗关注度高涨,鲁塘砂罐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慢慢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鲁塘砂罐产业从业者从3人增至18余人。现如今,鲁塘砂罐不仅入驻了郴州长卷文化旅游区的北湖非遗馆,还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刘勇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z.rednet.cn/content/646947/69/1481320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郴州教育
  • 哲学里的郴州
  • 政务要闻
  • 县区(市)
  • 乡村振兴
  • 郴城说理
  • 文教卫
  • 精彩视频
  • 旅游
  • 尚德郴州
  • 全民阅读
  • 图片新闻
  • 要闻
  • 经济
  • 社会
  • 园区
  • 协会
  • 新闻H5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郴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