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胡可欣 郴州报道
2025年寒假期间,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简称“文新院”)的学生们在“三下乡·返家乡”的号召下,满怀热忱返回家乡,投身志愿服务。他们扎根基层社区,深入公益课堂、文化传承、生态环保,春运暖冬等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张嘉欣带领学生在科技馆参观实践。
勇担志愿责任,奉献微薄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嘉欣充分利用假期,加入左权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七彩假期,启智筑梦”项目。她精心设计特色课程“说文解字”,融合智慧启迪和成长引领,兼顾地域文化和新思想浸润,向孩子们讲解汉字的来源、演变,感受汉文化的美丽。
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落,到偏远乡村的教育课堂,假期里的每次活动她都全程参与,先后组织“七彩假期”暨公益托管班进乡村进社区27期,覆盖5个乡镇及8个社区,关爱儿童600余名。
张嘉欣进社区宣讲。
在老龄化加重的大环境下,她加入“青·夕相伴,幸福安居”志愿服务团队,采取“一社区一队伍、手拉手结对子”关爱模式,带领团队成员以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今时代背景下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她以自己的青年担当,在乡村振兴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展现青年风貌。
深耕新闻沃土,聚焦人间温情
新闻学专业学生胡可欣主动到家乡的湘西州电视台实习,采用"Plog+新闻"形式记录民生改善:在"一站式"结算窗口拍摄患者零跑腿的便捷;在政务大厅见证服务升级的蝶变;在“数商助农”村播带货大晒中记录乡村振兴的伟绩。她以专业素养为底色,让严肃的时政新闻焕发青春活力。元宵佳节当天,她来到湘西马颈坳镇,穿梭于“钢火烧龙”之间,按下快门,定格民间非遗活动焕发光彩的惊艳。在花垣县“应急杯”非遗展演活动中,她拍摄下苗绣、舞龙舞狮、猴儿鼓等精彩画面,实现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新闻是时代的镜像,志愿是生命的注脚。”文新院新闻学专业学子始终践行着这个信念,用新闻专业能力提升志愿服务的传播力,以志愿精神滋养新闻创作的生命力。
掀起归巢浪潮,翻涌青春浪花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罗冰投身于家乡江华瑶族自治县司法局宣传部,开启"法律+温度"实践。腊月天里她走访岩口村,将法律知识融入瑶族民歌,让法律条文在火塘边口口相传。此外,她和其他小伙伴携手化身为"河小青",在涔天河湿地公园连续半个月开展生态监测,清理河道垃圾20余袋,用脚步丈量和维护家乡的“生态绿”。
志愿者清理河道垃圾。
春节期间,她走进县汽车站的"暖心驿站",协助站台服务700余人次,粘贴窗花营造浓厚的年味,为进出站的旅客递上一杯杯温暖的“瑶茶”,让"志愿红"成为寒冬里最温暖的底色。
通过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湘南学院文新学子走近民众,倾听民声,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坚定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他们在奉献中成长,在付出中传递爱心,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青春活力,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可欣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