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人们在享受当代网络文化繁荣、便捷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发展,网络文化生产、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问题和各类风险如同暗流,威胁着其积极健康发展。网络文化质量安全不仅关乎社会个体隐私与权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文化质量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与国际形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网络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晴朗、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网络文化积极健康发展,让其在网络平台上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凝聚起强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伟力。
推进中华文明引领网络文化。互联网理应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极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生命力,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播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不朽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以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引领网络文化生产传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动网络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维护网络文化质量安全,提高网民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中华文明特有优秀文化特质引领网络行为,增强抵制网络文化不良思想、不良行为自觉。
增进网络文化中的中华文明价值认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立足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文明价值与网络文化生产、传播规律的融合契合,增进网络领域阵地中华文明价值认同,引领塑造网络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绵不断,即使在历史上遭遇过重大挫折尤其是19世纪面临列强欺凌的极其困难时期,仍以坚定韧性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连续韧性,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支柱,坚持这种韧性走好中华民族自己发展道路的价值认同,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连续发展韧性,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包容并蓄,一路发展一路包容吸取一切有价值的各族文化,中华文明是由多元文化组成并且不断包容并收的共同文化。这种共同文化跨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性,能够推进世界各族各种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坚持这种包容性推进网络文化的包容开放价值,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消解网络空间不时出现的网络戾气,共创网络和谐空间,维护社会和谐,推进世界和平。中华文明保持绵绵不断发展,历史证明这种文明不是停滞的、固步自封的,更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能够革故鼎新、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品质,不惧风雨、不惧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坚持这种创新价值有助于推进网络文化绵绵不绝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用以指导网络文化,把“四个自信”刻印在网络空间,坚定推动主流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深度传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广大网民以及文化创作和传播提供科学的价值标尺。坚定以建设健康清朗网络空间为核心任务,创新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新样式新形态,确保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强劲发声。持续推进文化主体性与正确价值方向紧密契合,让网络空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传播的有力平台,不断塑造国家文化自信,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提升网络文化空间中华文明的优秀产品供给能力。网络文化参与者具有多样性、内容具有自主性、传播具有即时性、情绪表达具有补偿性和极端性,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呈现分散大众与集中平台并存,改变了传统主流文化确定性内容的“上对下”“点对面”传播模式。这一变化导致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能量弱化,传统主流文化面对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多元复杂,难以像以往那样主导引导。特别是一些网络红人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其个人网络行为可能集聚瞬间巨大能量,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大模型大量出现,网络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呈现复杂化样式。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便捷而广阔、多维的交流平台极易引发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风险。构建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正向价值,需要关注网络内容供给侧、文化侧及用户侧面临的问题。面对网络新时代带来新挑战以及新机遇,积极应变应对,稳妥建设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繁荣发达的网络新文化生态。习近平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动中华文明优秀特质数字化产品供给,以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公享;搭建中华文化国家级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省级分台,构建强大的中华文明传播语料数据库、史料知识库,让网民可以跨越时空,抓取生成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因子,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明魅力,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在网络文化空间的影响力、凝聚力。
加强网络文化空间负能量治理。网络文化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失实、信息茧房、信息泡沫等问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为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数据泄露、网络攻击、信息篡改等风险增加,网络空间存在不能正确生产传播中华文明优秀特质、中华悠久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等网络文化负能量和有害信息。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空间法治化治理。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加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严格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面对网络文化空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通过网络技术创新,打造功能强大而丰富的网络空间治理工具箱,更好催动正面信息采集生成、传播,辨别不实和伪造、违法信息,及时有效阻断有害信息生成及其传播渠道、识别铲除其滋生土壤。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系统治理,推动网络文化朝着“严监管、规范化、正能量”发展目标迈进,构建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汇聚各方力量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确保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
(作者:唐浩瑜,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罗会钧,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浩瑜 罗会钧
编辑:何雨杏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