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是传统养生习俗,但很多人因认知偏差而“踩坑”,不仅难以达到“养身”效果,还可能引发胃肠负担、体质寒热虚实失衡等问题。以下是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总结的秋冬进补的六大常见“坑”,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常识,为您逐一解析:
“坑”一:别人补啥我补啥
盲目跟风,不辨体质是最普遍的“坑”。中医进补的核心是“辨证施补”,即根据个人体质(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湿热、痰湿等)选择对应补品,而非盲目追随他人或网红食谱。
正确做法:可通过舌苔、作息、身体感受初步判断,或咨询中医师,先判断自身基础体质,选择合适自己体质的进补方式。
“坑”二:多补点更有效
很多人容易踩“坑”,认为“补品吃得多,效果来得快”,但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有限,过量进补会超出脾胃运化负荷,反而变成“负担”。中医称“虚不受补”,即使体质偏虚,脾胃功能弱时也无法吸收补品,过量会导致“食积”“上火”;现代营养学也认为,蛋白质、脂肪过量会增加肝肾代谢压力。
正确做法: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比如每周吃1-2次滋补汤品,血虚患者每次阿胶用量不超过 5g,搭配杂粮、蔬菜平衡营养。
“坑”三:越贵的补品越好
不少人会踩“贵价补品”的坑,执着于燕窝、海参、鹿茸等高价补品,却忽略了主食、蔬菜等日常饮食的基础作用,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缺乏,反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完全本末倒置。
正确做法:秋冬进补的核心是“养藏”,即通过均衡饮食储备能量,而非依赖高价补品。比如:平价的南瓜、红薯能补脾胃,比燕窝更适合多数人;鸡蛋、牛奶的优质蛋白,吸收率比海参更高;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比任何补品都能增强体质。
“坑”四:秋冬只补温性食物
秋冬天气转凉,很多人容易踩“只吃温性食物”的坑。认为 “只能吃温性补品(如羊肉、狗肉、鹿茸)”,但忽略了“秋冬也可能有内热”(如暖气房干燥、吃辣多、熬夜多),盲目吃温性食物会导致“内热上火”。
正确做法:秋冬进补也需注意“寒热平衡”。若身处北方暖气房(干燥内热):可搭配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只吃温性品;若脾胃虚寒(吃凉的易腹泻):吃温性食物时,搭配萝卜(理气)、莲藕(滋阴),避免“过温”;感冒、发烧、喉咙痛时,暂停进补,否则会“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坑”五:只补“有形之品”,忽略 “无形之养”
很多人关注“吃什么补品”,却忽略了秋冬“养藏”的核心——作息、情绪、保暖等“无形”的养护,一边吃人参补气血,一边熬夜到凌晨;一边喝燕窝滋阴,一边情绪暴躁、压力大;一边吃羊肉保暖,一边穿着单薄,引风寒邪气入里,致补品效果打折扣。
正确做法:进补期间尽量23点前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外出注意保暖(尤其腰腹、脚踝,避免寒气入体)。
“坑”六:用“补品”替代“治疗”
部分人认为“秋冬进补能治病”,比如感冒、咳嗽、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不及时就医,反而依赖补品“调理”,导致病情延误。
正确做法:进补是“养生保健”,不是“治疗疾病”。若有明确疾病,需先遵医嘱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体质适当进补;急性病(如感冒、发烧、急性肠胃炎)期间,需暂停进补,避免“补品与病情冲突”。
秋冬时节进补的本质是“顺应季节,给身体‘减负’+‘储备’”,而非“突击式补养”。若对自身体质判断模糊,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让进补更精准、更安心。适合自己的,哪怕是一碗温热的南瓜粥,也比不对证的人参更有意义。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志萍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