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杨
“砍肉粉”三字的招幌飘在华塘圩一长溜粉店门首,墨色如刀,筋骨铮然。每见其字,砧板震响之声便似穿越时空而来,冲开千载烟尘,露出岁月深处那碗热气腾腾的鲜辣滋味。
此地华塘,静卧于北湖区之西。抬首西望,美丽的西河潺潺北去,河对岸不远处便是桂阳县地界。华塘旧时唤作“中和圩”,西河两岸之间,自古便有一条官道蜿蜒相连,河上拱桥如彩虹飞架。千百年来,风尘仆仆的挑夫、吆喝骡马的脚夫行至此地,多要歇下脚程,寻一碗热乎的早食或午饭,填饱肚肠,蓄些力气,才好继续漫漫前路。
相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遭贬南行,风尘困顿,内心悲戚,一路慢行至郴州北湖。那日清晨,寒雾浓重,他腹中饥饿,忽闻“咄咄”砍斫之声,如沉雷落地。循声望去,见一肉摊前屠夫挥刀有致,红白相间的鲜肉在砧板上跳动。韩愈驻足,唤随从购肉下粉。店家将新磨米浆蒸成柔韧粉皮,切条入碗,沸汤冲入,撒上碾碎的胡椒、细密姜丝,再缀几片清香紫苏。一碗端至面前,汤色微浊却热气蒸腾,肉块豪迈沉浮。韩愈饥寒交迫,急急入口,鲜辣如利刃劈开混沌,暖流裹着肉香直贯肺腑,周身寒意顿被这滚烫辛辣驱散,汗流而神旺。那沉甸甸的肉块仿佛撞开了胸中郁结,腹中充实,脚下也添了力气。吃毕,韩愈脱口赞道:“此乃砍肉粉也!”自此,砍肉粉兴焉。后人谓韩愈对北湖有双璧之献:“朝唆砍肉粉,晚赋叉鱼诗。”——一碗粉,一首诗,成了这方水土最古老深情的味觉记忆与文脉回响。
时光奔流至明永乐年间(1403),砍肉粉的香气已飘漫于华塘、塔水一带圩场。乡野传说中,华塘圩上有个胡屠夫,为人敦厚,乐善好施,其诚心感动云游至此的骆仙。仙人感其德,特将砍肉粉烹饪妙方密授之。胡屠夫得此真传,所制之粉肉鲜汤浓,味美绝伦,引得四乡八邻争相前来,一嗦为快。砍肉粉之名遂如春风过野,红遍周遭,声名远扬。
周峰 摄。
至明嘉靖年间,郴州籍吏部侍郎何孟春历经宦海沉浮,卸职归隐西河故里。这位见惯京城珍馐的老饕,一日踱至华塘圩头,对着粗犷的砍肉粉忽发奇想,唤人自肉案砍来新鲜猪心、小肠、猪肝、猪腰,与前胛肉同置一锅。灶火猛起,油热生烟,诸般“猪下水”入锅爆炒,滋啦声中浓香四溢,炒得肝片嫩滑、腰花脆爽、小肠弹韧,一锅油亮喷香。连汤带汁满满一勺浇盖于粉上。何公举箸,一搛,浓烈滋味于口中轰然炸开,鲜、脆、韧、嫩,加之粉的柔滑与汤的滚烫,吃得浑身舒泰,直呼“味道爆爽,妙矣,拽矣!”这一勺汇聚“猪下水”精华的爆炒盖码,如同点睛之笔,丰满了华塘砍肉粉雄浑粗犷的肉身,注入了更浓烈多元的灵魂。
漫长岁月里,砍肉粉成了支撑生计的实在力量。百姓披星戴月,辛勤劳作,赶圩贸易,一碗粉便是最温暖的慰藉。尤其是明代以降,前胛肉、“猪下水”成了碗中至味。人们将前胛肉、猪心、猪肺、小肠、猪肚等细细洗净,佐以大量本地红椒、老姜,猛火爆炒焖煮,煨出浓稠咸鲜、油光红亮的盖码菜。滚烫的混合肉和着汤汁浇在粉上,既美味入魂,又饱腹耐饥,足以扛住一天重体力劳作。这碗红亮热辣的“砍肉粉”,是农耕年代升腾起的最朴实希望,是汗水与辛劳之间最踏实的暖意。
斗转星移,砍肉粉亦随世情流转。生活渐丰,盖码天地拓宽。牛腩炖得软糯香浓,羊肉去膻后鲜嫩滋补,鱼肉片得雪白柔滑,甚至各样时令蔬菜亦可快炒成清新盖码,浇于粉上。昔日以“猪下水”、前胛肉、精肉为主的粗犷豪爽,渐渐化为百味纷呈的包容气象。
待到20世纪80年代烟火重燃,塔水村人曹海欧于华塘圩重开砍肉粉店。他挽起袖子,扎进这热气翻滚的江湖。其粉店精髓,在于一个“现”字——五现功夫,活色生香:晨曦微露,圩上肉铺现宰牲口还冒温热之气;现割选中部位,肥瘦由客;现切于砧板,厚薄随心;灶火正旺,大勺翻飞现炒,油星四溅、香气奔涌;最后滚烫入碗,现吃入喉。这“五现”相承,食材鲜气未散,自由搭配随心,口感丰盈跳跃,锅气十足,直逼舌尖。小小店面,灶火常旺,案板铮亮。他深研味道:米浆发酵时辰、粉皮柔韧薄厚,尤其是那“砍”字精髓——肉块大小厚薄,全依客意,手起刀落间砧板震响,正是这碗粉鲜活的节拍。一时食客如云,门庭若市。多年的匠心终得回响,曹海欧获评“湘菜大师”,金灿灿的匾额挂在他日日俯身的砧板旁,无声诉说对一碗粉的极致追求。更令人欣慰的是,其衣钵传人——徒弟彭高原正俯身于灶火案板之间,一丝不苟践行师父理念,将砍肉粉的技艺与滚烫诚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薪火相传。
今晨,曹家老店前长龙蜿蜒,砍肉粉店也已在不少圩场成行成市,在市区更是随处可见。一碗粉端来,汤色油亮,粉条柔滑,敦厚的肉块或喷香的各色盖码沉浮其间。趁热入口,汤的热烫鲜浓裹挟肉的丰腴或盖码的浓烈,瞬间点燃味蕾,粉则温顺裹着万千滋味滑入喉中,暖意从胃里升腾弥漫,额头沁出微汗,驱散晨寒,令人畅快痛嗦。这碗粉,从韩愈贬途中驱寒的粗食,经何孟春爆炒猪杂的奇思点化,终在曹海欧师徒手中化为温暖千家万户的营生——刀起刀落,砍的岂止是案上生鲜?更是千百年寻常日子对温饱与滋味最殷切的渴望。
圩场喧嚣,砍肉之声不绝,它劈开光阴,将千年风雨化作案板上一道道实在印记。韩愈南行沾唇的胡椒辛辣,何公爆炒“猪下水”的油香四溅,曹师傅砧板前挥汗的身影与徒弟灶火旁专注的眉眼……皆在这腾腾热气中悄然相融,落定成碗。
粉香如雾,氤氲缭绕于华塘圩的清晨——此雾非仅悬于山野,更袅袅升起于每个饥肠辘辘者的心头。肉块沉浮,粉条卧底,人间烟火便如此朴素落定:其香所及,无分贵贱贫富,只余肠胃被抚慰后同声一叹的满足。这碗里盛放的,正是岁月砍斫不散、最踏实的温热人间——那是砍刀与砧板之间,一场穿越千年的滚烫对话,一道活色生香的风景。
如今,郴州市的核心区域——北湖区,早已天地通途,与九州四海血脉相连。飞机甫一落地,脚下便是这碗粉魂牵梦绕的故土,塔水、华塘的炊烟仿佛近在咫尺;高铁西站人流如织,甫出站台,北湖新区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目光所及,那熟悉的招幌已在不远处猎猎招展,墨色淋漓的“砍肉粉”三字,如一声跨越千年的火热召唤,瞬间点燃游子归客舌尖上的乡愁。
这粉的香气,正从古老圩场弥漫开来,融入城市奔腾的脉搏,成为北湖乃至郴州鲜活又熨帖人心的味觉名片。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徐杨
编辑:沈馨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