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邓生祥 唐聪 郴州报道
金秋九月,湘南大地流光溢彩。9月23日,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主会场活动在红色热土汝城县沙洲村拉开帷幕。
这场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庆典,不仅展现了三湘四水的丰饶物产,更聚焦“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推出主题晚会、辣王争霸、大地艺术季、非遗体验、农产品展销、乡村健康跑等七大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展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节庆舞台上的农旅交响曲
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活动,“郴品郴味·辣王争霸”赛是具有烟火气的创意实践,集中展示国内外70种新奇特辣椒品种。江西“泡椒侠”、重庆“火锅战神”、四川的“麻辣双刀”……连上海、台湾、宁夏等“微辣区”都来参赛,更不乏加纳、摩洛哥、巴基斯坦等国际选手。来自五湖四海的50位“吃辣高手”齐聚在此,上演一场跨越地域、年龄、职业的“辣林大会”。
国际选手体验吃汝城辣椒。朱桂花/摄
这场兼具娱乐性与专业性的赛事,实则暗藏深意。通过设置七彩泡椒“微醺辣”、汝椒包鱼“和风辣”、“汝椒一号”鲜椒“醒神辣”等关卡,巧妙串联起汝城辣椒全产业链。评委席上,湖南农业大学邹学校院士团队杨博智博士解析“汝椒一号”育种成果,湘菜大师黄惠明示范“辣椒炒肉”菜肴做法,让味觉盛宴升华为农业科普课堂。
与此同时,在“郴品郴味·汝此韵味”乡村振兴“大地艺术季”展中,艺术家们以稻草、竹编、仿真草等为材,将农耕元素、现代艺术与生态理念巧妙融合,构建出一个可游、可感、可思的露天美术馆。
巨型汝城辣椒雕塑引来孩子们纷纷打卡。朱桂花/摄
竹编作品《丰收长廊》以斗笠、簸箕为形,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光影交错间流淌着乡土气息。《滁水小调》则以几何竹编勾勒山水韵律,诗意呈现沙洲生活。稻草编织的《智慧农机》系列,用逼真造型展现无人机、拖拉机等现代农具,突显农业科技转型。《汝城蔬果园系列》则用鲜艳的艺术造型,这些作品将小黄姜、汝城辣椒等“郴品郴味”生动定格。这种沉浸式艺术创作既保留乡土本色,又赋予传统农事时尚表达。在这里,艺术创作成为了讲述汝城故事的全新语言。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潜能
汝城县探索出的“以农塑旅、以旅强农”模式,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验证。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带动汝城辣椒制品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小黄姜、奈李等特色农产品依托“郴品郴味”区域公用品牌,借助直播带货实现线上交易额破1000万元。近年来,汝城县依托“红色文旅+绿色产业”模式,推动辣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0亿元,真正实现“金色田野”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9月24日举办的“郴品郴味·跑动潇湘”2025年湖南省“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活动。朱浩/摄
丰收,不只在田间,更在文化与健康的田野上。“郴品郴味·跑动潇湘”2025年湖南省“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活动吸引1600名选手参与。赛事以耒水沿线风光带为赛道,有机串起濂溪书院、耒水公园等名胜古迹,熔接城郭、星村等传统古村落,分为24公里乡村跑、8公里的团队和体验健康跑,让“双向溯源”耒水沿线乡村振兴综合开发项目、“理学名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等重点文旅线一览无余。
选手奔跑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于丰收田园旁,挥洒汗水的同时感受稻浪翻滚、村落掩映的田园之美,用脚步丈量乡村蜕变。这种“农旅+体育”模式,使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2%,餐饮企业营业额环比增长31%。
多维价值构筑振兴支点
从文化维度看,活动通过非遗传承展示、情景讲述《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等环节,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徐解秀曾孙女朱淑华现场讲述“半条被子”初心故事,年轻农人代表合唱《我愿》,传统与青春的对话彰显文化自信。湘西州《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使得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鼓点交融中得到生动诠释。
经济层面,节庆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成效显著。设置14个特色农产品展位,包含郴品郴味区域品牌形象、全市11个县(市、区)的特色农产品。现场还搭建了2个直播间,邀请网络主播和本土网红现场直播带货。
市民游客购买农特产品。
农特产品集中展销通过“郴品郴味”品牌矩阵构建全市农产品统一标识。这种抱团发展模式打破了地域壁垒,使宜章橡子豆腐、桂东黄桃干、永兴米粉等特色产品突破地理局限,形成全市、全省优质农产品集群效应。
这些年,湖南持续做优“湘字号”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汝城朝天椒、小黄姜、奈李、白毛茶等“汝字牌”农产品,正是湖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
节庆是展示的窗口,也是奋进的起点。以节为媒,产业唱戏,文化铸魂,如今,汝城正在探索一条以特色农业为基、以红色文旅为魂、以节庆活动为桥的振兴新路。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邓生祥 唐聪
编辑:龙芳华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